满山的果园、清澈的水库、休闲的山庄、整洁的厂房、清新的空气,眼前的景色很难相信这里是一个大型养猪场。 这个占地80亩、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县团溪镇两路口村,四面青山环抱。《经济参考报》记者最近走进这个养殖场看到,一大片厂区仅与办公楼一墙之隔,尽管山风息息,但却少有农村养猪的刺鼻气味。 “养猪场建起来后,能够保持周边原生态的良好环境,得益于构建在‘变废为宝’基础上的山区循环经济。”养殖场董事长万俊说,目前养猪场和果园形成了一条“猪粪便入沼气池,沼气发电、燃烧,沼渣和沼液施入果园”的产业链。 发展循环经济是万俊的无意之举。10多年前他是当地的种植能手,拥有180亩果园。他发现施农家肥长成的水果,比用其他肥料的味道更好,保存的时间也更长,于是在果园旁边建起了“遵义县台万养殖场”,“当时主要是解决果园肥料问题,没想到养猪场规模越做越大,循环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他说。 养猪场每天产生的粪便约80吨,通过有自动收集功能的排粪口,粪便进入两个巨大的沼气池。沼气池旁有小型发电设备,夏天沼气用来发电,解决了养猪场的日常用电和饲料加工用电。冬天沼气用作燃料,解决了养猪场和办公区的取暖问题。 沼气利用之后会产生大量的沼渣。万俊专门请贵州大学的科技人员前来“支招”如何处理沼渣。经过干清分离后,清的沼液进行5次沉淀,用来冲洗圈舍和浇灌农作物。他说,每年养猪场都要向周边农户免费提供几千吨沼液用于农作物灌溉,“农民特别喜欢沼液,浇到地里农作物长得好又没有公害”。 干的沼渣则要加上糠谷等填充物再次发酵,最后做成有机肥施到果园里。果园里种了7000多株果树,包括梨树、杨梅、李子等,“这么多年没有施过一滴化肥,长成的水果质量很好,水果上市后价格高还供不应求。”万俊说。 《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果园林下,万俊还养了4000多只不喂饲料的“生态鸡”。除了人工喂养粮食,养殖场还将猪的胎盘等副产品加工成动物蛋白进行喂养,再次实践“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