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2012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IC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李晓枫透露,移动支付标准将在近期颁布。记者了解到,即将颁布的标准将采用国际上通用的13.56MHz技术,也就是国外企业主推的NFC(近场通信)技术。
然而,记者调查了解到,国外企业主推的NFC(近场通信)技术与国内企业主推的RCC(限域通信)一直存在技术标准之争。尽管我国自主研发的手机近场支付技术已经取得突破并在国内外多个城市应用,仍然面临被迫出局的尴尬。
业内人士认为,手机支付技术标准不仅关系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主导权,还直接涉及国家金融安全,有关部门应从维护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出发,在审慎制定行业政策时,为自主创新技术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平台。
三大短板束缚国外技术
记者采访了解到,全球范围看,当前手机近场支付主要有两种技术,一是国外企业基于13.56MHz的NFC技术;二是以国内企业为代表推动的基于2.4GHz的RCC技术。
2003年,诺基亚、索尼、飞利浦等国外企业制定了NFC技术,2007年3月,由欧盟委员会及信息社会技术(IST)项目共同投资,多家公司、大学和用户共同组织成立了泛欧联盟,以进一步促进NFC技术研究,并推动其在手机中的应用。经过九年推动,NFC技术仅在日本实现规模应用。
据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马俊如教授介绍,国外制定的手机支付NFC(近场通信)技术标准,约有1400项专利,绝大多数为西方国家企业拥有。
一些业内人士反映,NFC技术难以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一是推广代价高昂。为使13.56MHz在手机中工作,要在生产设计手机时预先植入形成专门定制手机,消费者更换专用手机后才能使用手机支付功能,成本代价高昂。
二是用户选择多样性受限。为使手机的射频通道稳定工作,在设计时信号通道须避开电池、金属后盖和手机主板等,对手机整体性、适用性、多样性造成影响,限制用户选择。
三是使用不方便。会出现手机与读写机具之间通过紧密接触才能实现通信的情况,将可能导致用户使用不便。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聂在平认为,由于绝大多数手机的SIM卡上面都被金属壳电池压住,NFC技术在手机支付中应用会出现棘手问题:一方面,SIM卡和读卡器间13.56MHz的高频信号将被电池的金属壳严重屏蔽;另一方面,各型手机不同的设计导致电池金属壳对SIM卡和读卡器间的屏蔽效应又大不一样。如果为了实现对各型手机同样稳定的近场链接而大大增强读卡器辐射功率、提高其接收灵敏度,又会降低其链接的私密性和安全性。NFC的上述困难不仅对手机移动支付设计提出了难以适从的技术挑战,更将导致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RCC技术于2009年面世后,中国移动率先采用,分别在世博会、上海地铁以及湖南、重庆等地的大学和企业中应用。据介绍,RCC技术现已申请专利近400项,其中国际专利优先权(PCT)60余项,五项核心专利已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海外地区获得授权。
青岛市琴岛通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波说,RCC技术具有传输频率高、可以实现远程消费等特点,通过信息推送、二维码下载优惠券等多种方式实现运营企业的商业盈利,目前在深圳、兰州等地形成数十万的用户规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RCC技术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
“RCC技术因推广代价很低并且对手机没有任何限制的优势,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参与RCC技术研发的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迎彤说,深圳市2011年实现基于RCC技术的“手机深圳通”,市民只需更换一张手机卡,即可“刷”手机乘坐公交地铁、停车加油及小额消费。哈尔滨、青岛年内也将全面上线;在海外,印尼、阿塞拜疆已开始规模应用,越南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地也有合作意愿。截至目前,RCC累计用户已经超过700万,表现出很强的市场适应力。
2011年6月,“手机深圳通”投入市场后,出现了市民排队办理场面,众多主流媒体持续跟踪报道。记者在网络上搜索“手机深圳通”,发现有数万条网民跟帖、微博评论,将在深圳“刷手机”喻为“未来新时尚”。
聂在平认为,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RCC技术在手机移动支付应用中具备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首先,安全性更高。2.4GHz的RCC技术增加了除密钥技术之外的多一重安全保护环节,形成了极安全的私密工作空间。
其次,成本更低。数据链路采用2.4GHz的微波频率,不仅增强了SIM卡上天线的辐射效率(相对于13.56MHz而言),还巧妙地利用了金属壳电池和SIM卡间的隙缝形成“隙缝辐射”。在手机电池的尺度上,显然2.4GHz的微波频率比13.56MHz的高频具有更高的辐射效率。从这个角度上讲,其成本应更低一些。
第三,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其应用上所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哈尔滨市城市通智能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松说,RCC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不同手机制式的兼容问题和电子商务通讯信号屏蔽问题。“我非常看好这项技术的前景。”
国外技术标准潜藏隐患
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我国自主研发的手机近场支付技术已经取得突破并在国内外多个城市应用,但由于受国外公司联合挤压、国内产业政策限制等因素影响,仍然面临被迫出局的尴尬。
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马俊如教授说,当前正处于全球性金融支付产业升级之际,我国应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重新调整产业格局的重大历史机遇。我国企业近几年在手机支付自主技术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原始创新并已商用。“如果放弃自主创新技术RCC,而采用国际标准NFC,这将使我国丧失一次宝贵的历史机遇。”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国内手机近场支付标准唯一确定为NFC,将存在以下几方面隐患:其一,支付高昂专利费用。据介绍,NFC拥有1400项专利,目前已开始向我国企业收费,未来我国将再次面临巨额专利费用支出;反之,我国的RCC技术已申请400项专利,据查国外尚无类似专利。我国完全有能力与国外技术进行竞争,甚至有机会向国外企业收取专利费。
其二,丧失产业主导权。如我国唯一确定NFC为手机近场支付标准,我国信息产业也将在未来物联网近距互联标准中再度丧失话语权。
其三,危及金融安全。手机支付所涉及的用户个人信息、密钥和电子钱包均难以控制,金融安全隐患将从目前的电脑、服务器蔓延至手机终端。
强化战略意识 尊重市场选择
针对当前我国手机近场支付技术的研发现状,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应从维护国家信息控制权的战略高度出发,审慎选择出台技术标准,给自主创新技术一个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迎彤表示,目前,RCC技术在市场上已表现出很强的竞争能力并且实施代价很小,全国范围内只需增加投入三亿元左右。此外,支付领域具有消费输出的独特性,国外为了获得商业利益,接受中国标准的可能性极大。
许多业内人士建议,我国应大力扶持自主RCC技术研发,将国内手机支付标准设定为NFC、RCC技术双标准,给RCC技术提供一个平等市场竞争的机会,避免自主技术“不战而败”。同时,可将RCC在深圳、青岛、哈尔滨等地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更大规模互联互通试点,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据青岛市琴岛通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波介绍,该公司从今年6月份启动了青岛市6000多台公交车载机具的升级改造,以支持两种支付技术。从实际测试效果来看,目前用户体验度较高,交易距离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交易时间完全满足应用需要,两种技术兼容使用、互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