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末,A股一度进入“1”时代,但在哀鸿遍野中,城镇化概念股却是独领风骚。
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辆车,那么在中国当前GDP增速下滑、经济结构转型、人口红利已在拐点等多重大背景之下,随着新一届领导人上台,城镇化或将是引领中国经济未来数十年的重要引擎。
城镇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在目前的经济大背景下,加速城镇化或是拉动内需的最好方式。
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4%,这是3年以来中国GDP最慢增速,也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首次未达到7.5%的目标,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连续第七个季度放缓。
贸易顺差方面,虽然按照2012年前10个月1802.3亿美元的数据推算,今年的顺差规模可能将创下三年来最高纪录。但总体观察2008年之后的贸易顺差趋势,出口进一步增长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GDP增速下滑以及贸易顺差的不可持续性,正在倒逼着经济结构转型。
而从人口这一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来看,人口红利正在持续衰减。2011年人口普查显示,总劳动力在2012年达到顶峰后将开始负增长。
“根据人口预测,我认为2013年是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其实,根据最新的人口数据,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个转折点目前已经到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此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财商》。
人口红利消失以及老龄化加速势必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放弃延续多年的“保八”目标,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肯定考虑了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影响。
1998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但2010年以来鉴于房地产价格暴涨带来的多重风险,中央政府加大了调控力度,房地产市场也因此难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了。
研究机构莫尼塔认为,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统计,中国的城镇化率当期仅在51%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地区近80%左右的水平。即使和人均GDP水平相当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也明显偏低。
城镇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除了天时,人和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城镇化概念的异军突起,很多研究人士将此和新一届领导人上台结合起来分析。诸多研究人士认为,李克强副总理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思路之一就是城镇化。
2010年2月5日,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首次详细阐述了城镇化这一概念,并在2010年11月《求是》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着重阐述了城镇化在调结构、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而在2012年4月的《求是》杂志上,李克强再次发表了关于城镇化的文章《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座谈会》。
该文中,李克强强调,“推进城镇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
国信证券策略分析师黄学军认为,政策频繁提及城镇化,并被赋予扩大内需的战略性作用,将是新一届政府推动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扩大内需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在动力来源于城镇化。
光大证券策略分析师徐彪发现,十七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仅有两次,十八大报告中则多达七次。
其中两次最重要的出现分别是:第一次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相关章节中,第二次出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
徐彪表示,哪怕用最挑剔的眼光,依然可以看出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城镇化加速启动基本是板上钉钉,但由于没有确切的政策,目前对城镇化的投资脉络依然只能是摸索。
“城镇化是个老话题,市场一直疑惑后续有何对策落实,我们也在盲人摸象中寻找线索。”海通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荀玉根在报告中表示。
荀玉根认为,推进城镇化最核心的两个问题:一是人口户籍问题,二是土地问题,而回顾过去2年多,事情已经在微妙变化。
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有助于推进户籍制度、计划生育制度的改革,有可能为城镇化发展配套。
关于土地问题,浙江、广东、四川等地率先出台了关于宅基地流转的法规和管理办法,目前已经形成可供参考的浙江嘉兴
“两分两换”
模式、广东梅州模式、成渝模式。
徐彪则认为,城镇化启动涉及很多方面,主要有:一、为服务业发展打开空间;二、随着农业人口不断进入城市,粮食安全必须保障,所以离不开农业现代化;三、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黄学军认为,对照日本的案例来看,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主要的受益板块将是:一、与城市智能和智慧建设相关的板块;二、城市交通和规划建设相关的板块;三、环保板块;四、缩小城乡差距和收入倍增计划下休闲、医疗和文化等板块。
由于城镇化涉及面之广,加上政策细则尚未出台,投资脉络上把握并不容易。因此本报选择从两大维度进行分析,一是产业链机会,二是区域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