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出备战IPO很长一段时间后之后,中影股份与上影集团这两家中国电影业的“巨无霸”上市的进程终于揭开了面纱。尽管在版权和进口牌照上仍然带着旧时代留下的痕迹,但对于这两家全产业链电影巨头而言,资本市场早已不陌生,而如今在A股跨出的历史性的一步,只是意味着电影产业与资本的更为密切的结合,在这场文化与资本的联姻里,华尔街与好莱坞的模式变得愈加清晰,商业电影繁荣的景象也似乎就在前方。
电影业“巨无霸”迈向A股市场
11月27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最新IPO申报情况显示,中影股份与上影集团同期加入IPO初审名单,上市主承销商分别为中信建投证券与中金公司。作为800多家IPO排队名单里的两家公司,中影股份和上影集团似乎并不显眼,但对于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而言,这可谓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这意味着在经历了国内电影产业爆发式的增长之后,国家和省级的电影公司未来将通过证券市场与资本相连接,作为一项文化产业,电影工业终于获得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繁荣所必需的一大条件——资本。
公开资料显示,中影股份是由中影集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7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的,注册资金14亿元。其中,中影集团持有中影股份93%股权,其他7家公司各持1%股权。根据歌华有线2011年1月4日发布的投资中影股份公告,歌华有线出资额为2130.79万元,占股1%。据此估算,当时中影股份的整体估值约为21.3亿元。
上影集团则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上海联和电影院线、上海东方影视发行公司、上海东方电影频道、上海影视乐园、上海美术设计公司、银星皇冠假日酒店等单位组成,是目前中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现代电影集团之一。另据公开数据显示,上影集团2011年主营收入为20.1亿元,净利润1.94亿元。上影集团的现金流主要还是来自上影联合院线。目前,联合院线在全国73个城市拥有192家电影院、934块银幕,2011年联合院线票房占到全国票房的11%左右。
版权纠纷与进口垄断
尽管在行业中的优势极为明显,背后又依靠着迅速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再加上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中影股份的IPO之路似乎应当走得极为顺畅,但业内人士表示,在版权问题和进口牌照上,中影股份未来的IPO可能会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公开资料显示,中影股份许可经营项目为电影、电视剧制作与发行。一般经营项目为影片洗印业务,影院、院线的投资、经营、管理,广告经营以及进出口业务等。业内普遍认为,中影股份的优势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完整产业链的子公司,包括制片公司、制作基地、发行放映公司、影院投资公司;二是其长期积累的庞大的片库资源;三是垄断资源包括进口影片的独家进口发行业务,以及中国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等。
“目前中影拥有国内最大的片库资源,但对于这些资源的版权争议正在日益增多。”一位从事影视产业投资的业内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计划经济时代,全国30多个制片厂的电影全部由中影发行,中影是宣传者,因此对版权并没有界定。然而,随着对版权的重视程度的升高,随着各地方制片厂进行资本运作,对版权归属的争议也逐渐增多。此前1999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就曾对包括中影音像出版社等三家发行公司侵犯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等10家电影制片厂的电影作品著作权进行审判,认定前述3家企业侵权事实,并应承担赔偿。
另一方面,对于中影所垄断的进口发行业务,业内也颇有微词。“这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政府的职能,如果要上市的话,理论上来说应当剥离出去。”另一位业内人士则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放开进口片业务,真正打破发行垄断已是迟早的事。未来的进口片发行牌照或许不是“终身制”,而是会依据特定的考评标准,允许国有、民营等各类资本背景的电影公司公平竞争。实际上,中影新闻发言人蒋德富此前曾表示,中影集团拟上市的业务并不包括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由于进口片的引进是独家经营,将来可能会有一些政策变动。
对于上述质疑,《经济参考报》记者试图联系中影股份进行询问,但中影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目前正处于上市静默期,对相关问题不便回答。
当电影遇上资本
实际上,中影和上影的上市只是中国电影产业与资本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一个例证。《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业内人士了解到,越来越多的PE资本正在摩拳擦掌准备进入电影领域,更多的地方电影集团也正在谋求登陆资本市场。
据了解,目前已经进入影视投资领域的PE主要有经纬投资、北极光、响想电影、聚本传媒、唐德影视、能量影视等。据介绍,虽然目前整体投入的资本规模并不大,但是,随着中国电影票房的迅速上涨,许多PE都对影视投资表现出跃跃欲试之意。
从目前投资电影业的收益来看,据介绍,从国产电影来看,整体回报率并不高,有90%以上的电影收不回成本。从上映影片数来看,2011年400-500部的影片,真正上映的只有200多部。而在终端,过去有三四年就能收回投资的,而现阶段由于电影院地点、城市、成本等的增加,造成回报率下降,投资回收周期延长至7-8年。但是,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据介绍,今年上映的《二次曝光》,其成本仅为3000万-4000万元,但其票房收入却达到了1.2亿-1.3亿元。
实际上,2009年以来,电影产业利好政策相继出台。2010-2011年,与影视产业相关的主要政策法规十余部,从金融扶持到知识产权保护,从农村电影放映到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从影片贴片广告到税收优惠,无不昭示了国家扶持电影产业发展的决心。日前,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刚刚发布了四项扶持通知,分别对制片方、影院进行了返还已上缴专项资金、按票房比例予以资金奖励等形式的资金补贴。
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使电影产业进入“大跃进”时代,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营收达131.5亿元,相比于2010年101.72亿元总票房营收增幅将近30%;中国电影产量为791部,相比于2010年中国电影526部产量而言,增幅超过50%;中国电影银幕数达9296块,相比于2010年6266块银幕数,增幅超48%。
与此同时,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影视制作与发行行业已经披露的投资事件为9起,其中披露投资金额的投资案例数为8起,投资金额总额达1.36亿美元。获投企业如建银国际财富管理、开信创投、信中利、汉理资本、清科创投联合投资的小马奔腾;新安财富创投、欧方德立投资联合投资的享弘影视;腾讯产业共赢基金投资的华谊兄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