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温州金融改革实施细则由浙江省政府正式出台。该细则共有12条,内容与今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的“国12条”条条对应,高度一致,是“国12条”的细化与延伸。在温州金融改革第一线、投身金改实践的温州各界人士提出了许多建议。
三大亮点、三大遗憾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对此总的评价是:省政府的实施细则对“国12条”作了细化和解读,有许多创新,拓展了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扩大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但细则在金改上并没有重大突破,并且细则不细,尚需进一步制定每一项改革的操作规程。
他分析说,温州金改实施细则有三大亮点、三大遗憾。亮点一是个人资本允许人民币直投。“国12条”对这项任务的表述是: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而“省12条”实施细则表述为,探索以人民币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将“研究”两字改为“探索”,这意味着这项重大改革释放出向前推进的积极信号。二是允许小贷公司发行私募债券,这拓展了小贷公司融资空间。三是设立区域性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拓展了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
三大愦憾是:没有突破民间资本直接筹建民营银行的限制;没有允许利率市场化在温州特定区域、特定区间试点;没有允许设立票据中心。而这三点恰是金改的核心内容。
周德文的分析道出了许多民营企业家及一些小贷公司、民资管理公司负责人的心声。一位业内人士对温州金融改革打了个比喻:这好比是一团面粉,要想把它做成馒头,得和面慢慢揉。
看好“直投、私募”民资投融两大平台
细则中提出,探索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虽然实施的前提是“在国务院统一部署领导下”,而目前尚未得到国务院的批准,但温州广大企业家仍抱以很大的期待。
周德文说,目前温州有60多万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创业发展,民企实施细则进一步推动个人资本境外投资,这对开拓民资投资渠道,化解“投资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来温州调研金融综合改革时指出,允许私人境外直接投资,是资本开放的一个内容,这一条是对温州金融改革最大的政策,是“国12条”中真正大的突破,如何利用好这个政策很重要。
目前,一大批已向境外直投“开弓”的企业家都迫切希望国家尽早批准境外直投。
探索小额贷款公司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是实施细则一个重大突破。瑞安华峰小额贷款董事长顾问陈寿清认为,把小贷公司做好了,不一定“转行”搞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可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种变通方式组织“存款”,将零散在千家万户的小额民资聚沙成塔,既壮大小贷公司的资金实力,又提高民资的回报率,用丰裕的民资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解决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的问题。
他认为,搞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可有效地防范风险。可以先搞1亿元的规模,运作好了再允许逐步搞2个亿、3个亿。
当务之急是建立全社会的征信体系
一些业内人士对贯彻、落实“国12条”、“省12条”实施细则提出建设性意见。
瓯海信通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总经理黄永平说,两个“12条”都明确了金融改革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民间资金规范化、阳光化,温州创建的3家民资管理公司就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但经过几个月的运作,企业的税赋太高,难以可持续发展。他建议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在税收上予以减负。
温州金融办主任张震宇也呼吁,宜将定性为工商企业型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真正的金融机构,以减轻其“税负过重”等压力,扶持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认为,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实体经济。当前温州民营企业、实体经济陷入深度困境,主要问题不是“融资难”,而是“融资贵”。企业经营成本步步升高,利润持续走低,但银行利率居高不下。金融改革需要银行降低利率。
郑晨爱认为,当前温州金融改革遇到的致命问题是“融资怕”。受温州民间债务危机严重冲击,如今融资借钱不灵了,人人“谈资色变”。但是,温州的银行和民间并不是没有钱,而是不敢借钱。究其原因,主要是“信用破产”,诚信体系被破坏了。
郑晨爱与黄永平等建议,解决“融资怕”的“杀手锏”,当务之急是政府出面建立全社会的“征信体系”,老板向民间借钱的信用也有记录,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这个征信系统要扩展、延伸到“第三方”,将官方与“第三方”连为一体。
温州市决策层逐步转入理性、冷静:大家对金融改革要有一个长期、不断深化的心理准备,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不当期许。温州金融改革更重要的不是说在哪里出彩点、亮点,在“眼球效应”方面去做,现在做的大量的都是基础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