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市场寡淡,以投行业务独撑的合资券商日子更不好过。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下称大摩华鑫)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亏损9025.15万元,在114家证券公司中再次垫底,2011年亏损1.5个亿。
大摩华鑫已经存活了一年零6个月。当年,大摩选择放弃中金公司与华鑫证券牵手,今天看来这种努力还没有成果。尽管大摩华鑫的投行保代储备多达20人,高于一创摩根、高盛高华等合资券商,但截至前三季度只做了1单IPO项目和1单债券承销。
放眼券商,前三季度亏损的27家有1/3是合资券商,包括瑞信方正、海际大和、华英证券、财富里昂、中德证券、一创摩根、东方花旗、瑞银证券和大摩华鑫共计9家券商亏损。
合资券商的困境未解,加上投行业务日渐艰难,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除非政策放开,提高外资股东的持股比例,减少对合资券商的限制。”
亏损9千万垫底
成立于2011年5月4日的大摩华鑫,已经1岁半了。可是,这一路大摩华鑫的日子并不好过。
就理财周报记者获得的中国证券业协会最新统计的《证券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经营数据》,大摩华鑫净利润亏损9025.15万元,在114家证券公司中再次垫底。2011年,大摩华鑫的净利润是-1.5个亿。
同期挂牌的一创摩根也仍处于亏损中,净利润-3,868.37万元,不过就承销项目而言,大摩华鑫已落后于一创摩根。
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大摩华鑫自成立以来只承销了一单IPO项目(恒信能源),今年则颗粒未进。而一创摩根则改变了去年0项目的窘境,今年一举做了5单IPO,占了1.15%的市场份额。
据了解,目前大摩华鑫98人的投行团队有20个保荐代表人,从团队配置上并不逊于任何一家合资券商。一创摩根有保代14人,投行团队94人;高盛高华有保代16人,投行团队70人。
也许前期投入大,人力成本过高,保代反而成为大摩华鑫的负担。
记者发现,前三季度大摩华鑫只做了一单IPO和一单债券承销项目,但有6单债券承销集中在四季度发行,包括12桂冠01、12桂冠02、12能新02、12能新01、12秦开债、11徐工02。其中两单与长城证券联席保荐,1单与瑞信方正合作。
某业内人士猜测,可能前三季度大摩华鑫的债券承销还未计入财务报告,这几单应该可以贡献一些收入,但合资券商的亏损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
大摩华鑫的董事长王文学对此三缄其口,避而不谈亏损的原因和发展定位。
大摩弃中金牵手华鑫
大摩与华鑫的牵手来之不易。1995年,大摩曾与中国建银联姻,成立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大摩持34.3%的股权。
2010年,大摩挥手作别合作了15年的中金公司,转身与华鑫证券牵手,成立合资券商大摩华鑫。注册地在上海,华鑫证券持三分之二股权,大摩持三分之一股权(外方最多可持33%)。但主要业务只能经营股票及债券的承销及保荐,5年后才可以开展证券经纪业务。
早在2007年,大摩谈妥与华鑫证券合作,但必须出售中金的股权。2011年5月大摩华鑫正式挂牌成立之后,华鑫证券的董事长王文学任大摩华鑫的董事长,大摩华鑫的运作仍以本土化运作为主。
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大摩华鑫在114家券商中净资本6.1亿元、排名99位,承销及保荐净收入3530.62万元、排名第54位。
大摩华鑫能否像中金公司那样,15年后摩根士丹利退出了还能有20倍的投资收益?这恐怕很难,与中金公司定位服务国有大型企业不同,大摩华鑫主要做中小项目融资。
即使今天,还有人不解为什么大摩要与一家中小型券商合作。2007年,双方第一次合作,联手收购巨田基金(现大摩华鑫基金)。
再到大摩华鑫成立,大摩董事长John
Mark出任董事,足见重视。大摩之所以大费周章地脱离中金寻求另一家合资券商,外界的解读是华鑫证券还控股华鑫期货,大摩可能意在全牌照。
事实是,前三季度摩根士丹利的净收入是53亿美元,华鑫证券的净利润是3.46亿人民币,却无力改变合资券商大摩华鑫亏损9000万的现状。
11家合资券商9家亏损
尽管合资券商的外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33%,中方股东仍是控股股东,但双方如果经营理念不同,话语权的争夺就会时有发生。大摩与中金的亲密关系也仅保持了5年。
当年,华尔街游说中国开放金融市场。那是2010年,沪深IPO发行量721亿美元,首次超越香港和美国。沪深总市值规模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
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片繁荣景象吸引了不少外资投行,高盛、瑞银、瑞信和德意志银行等纷纷在华组建合资证券公司。
可好景不长,2010年底及之前获批的合资券商还来不及大展身手。经济下行,今年IPO发行停滞了好几个月,仅靠投行业务的券商,日子难免更不好过。
据了解,除瑞银证券拥有包括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固定收益等多项业务外,其余合资券商几乎只经营投资银行业务。
理财周报记者统计,11家合资券商只有高盛高华、中银国际2家盈利,净利润分别为5456万元、3.59亿元。包括瑞信方正、海际大和、华英证券、财富里昂、中德证券、一创摩根、东方花旗、瑞银证券和大摩华鑫共计9家合资券商,则悉数亏损。
合资券商内部平衡的困境未解,加上投行业务日渐艰难,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除非政策放开,提高外资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资本金,减少对合资券商的限制。否则合资投行的收入还偿还不了人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