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高的城市化水平、知识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和农民的职业化,是创意农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创意农业兴起时,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达到70%以上,人们在解决温饱和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余,对提高生活质量、优化生活方式、改善生态环境等提出了更高的物质与心理需求,高水平的城市化率成为创意农业产生的基础条件。9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经济形态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变,“创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如英国知识资产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达67%,美国创意阶层人士占就业总人口超过1/3),“专业知识、知识化的人力资本、知识产权”成为创意产业的衡量标志。发达国家还将教育和培训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手段,以保障农业人力资源的优质供给。
目前,我国已初步具备发展创意农业的基础。2011年,我国GDP超过47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化率超过50%,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和城市化进程转折时期,城市人口对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两型社会”、“两化融合”、“三化同步”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知识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下,截至2011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5800万人,全国6.6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近60%,为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近年,京、沪、川、渝、闽、粤等地开展了一些创意农业项目,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创意农业。围绕都市郊区开展的创意旅游,是目前国内创意农业较为普遍的模式;以节庆会展为平台的创意营销以及创意农产品发布会、创意农业大赛等产品推广活动,推动了创意农业与消费市场的衔接。
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创意农业,我国创意农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存在不小差距。首先,缺乏创意农业的战略规划和总体设计。大多数创意农业均为自发形成,个体经营居多,布局凌乱,各自为战;政府也没有专门的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乏,形不成规模效益和优势品牌。其次,创意农业知识含量低,产业链条短,品牌意识薄弱。创意农业主要被理解为郊区观光、旅游农业。不少创意农业简单模仿,同质化严重,生产粗放、产品粗糙,品牌缺乏文化内涵和产品创新动力。第三,缺乏创意农业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意理念的高素质农民和产品品牌运作高层次人才。我国创意农业领域掌握宏观经济、产业格局、整合营销、品牌管理、文化开发的复合型人才数量较少。农业劳动者素质整体不高,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面临较多困难。最后,大量创意农业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绝大多数具有优良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由于观念落后、人才匮乏,这些宝贵的创意农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要实现我国创意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就要加大对创意农业的总体规划和引导,尽快出台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相配套、推动创意农业发展的政策,提供创意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与农民联系紧密、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意农业项目,形成一批创意农业品牌。
在富裕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率先试点发展创意农业。由于我国富裕地区具备开展创意农业的物质基础,而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具备独特的自然、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可以先对富裕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分别试点,发展都市创意农业和乡村特色创意产业,获取新经验后,逐步推广。
创意产业需要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创造力作为支撑。因此,建议发挥地方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创意农业的综合规划、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组织管理等优势,通过入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创业合作”,挖掘、创造能够成为本地区标志的创意农产品品种和服务项目,积极注册使用原产地标识和地理标志等。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行业协会作为连接农业生产与市场的组织,对创意农业的商业开发、产业化发展、信息和技术推广等作用重大。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重点培育并发挥这类组织在创意农业中的作用。
我国应有计划地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探索解决农民半农半读、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等教育优惠政策,为农民提供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支持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农民培训。通过提高待遇、提供城市户口等政策优惠,引导农机人才、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等长期留在农业领域,成为创意农业带头人。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