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法律专家称,这场中国企业抗辩欧盟反倾销“洋官司”取得胜诉,它获得的直接好处,一是“谁败诉谁承担”,欧盟将承担所有的诉讼费,预计高达约500万元人民币。二是欧盟要向中国企业和进口商退回已收取3年的反倾销税。它产生的积极意义,不仅使中国企业“打”回了信心,“打”回了尊严,而且由于澄清了一些反倾销官司的法律条款,从而为中国企业今后应诉反倾销官司提供了程序上的确立和可预见性的法律依据。
在这长达6年的抗辩之路中,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民营企业的自信与担当,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日渐走向国际的广大中国民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与经济纠纷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与借鉴。专家建议,中国企业要成功走出去,必须“法脑”先用,先搞懂、搞通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规则,在法律的框架下再制定商业模式,开展商业经营和竞争。
启示一:修炼自身,增加竞争砝码
中国皮革协会副会长、奥康公司董事长王振滔认为,尽管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制度差异带来偏见等客观因素对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产生一定阻力,但是必须承认的是中国出口商品在质量与科技含量上仍然一定程度地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摆脱反倾销大棒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提高自身实力。
奥康在抗辩反倾销及诉讼过程中,强练内功,应用新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科技颔联,提高品牌附加值,扎实推进国内市场战略,奥康出口欧盟的皮鞋单价均在20美金以上,最高达到50美金。
另外,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国际营销战略。我国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制定总体营销和自己品牌战略,单纯依赖低价战略打入国际市场的居多。品牌附加值等非价格竞争手段已是当下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
中国企业要走出互相杀价、无序竞争的低区。康奈集团国际贸易部总经理缪仁赞坦率说,多年来,在广交会及一些国际交易会上,中国一些企业低端竞争、无序竞争,互相杀价,一双鞋有人报价5美元,就有人出4.8美元,最终压到4.5美元甚至更低,这无形中自相残杀。
启示二:敢于担当,克服信心软肋
在欧盟开始对中国鞋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时,1200来家涉案中国鞋企有相当部分企业情绪低落,信心“破产”。在商务部和中国皮革协会的鼓励下,起先倒有1000来家民企愿意应对,接受欧盟反倾销调查。但后来许多企业看看势头不妙,认为前途渺茫,思想悲观,纷纷退出,甘愿被动挨打,敢应对的企业从1000来家锐减至30来家,后来又进一步缩减,仅有奥康等5家企业真正反抗诉讼。而一审判决败诉后,另4家企业打击很大,集体退场,仅剩奥康孤军作战。这种现象反映出我国企业在面临不平等或者不公正贸易裁定时的恐惧、逃避与不作为心态,这是当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信心软肋”。
现在奥康坚持诉讼并且取得胜利,直接向中国企业表明:逃避与退缩只会切断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自己打败自己,而给那些为保护本国利益而设定贸易壁垒的国家和组织造成了易于成功的错觉,唯有用自信与担当扛起法律武器才能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启示三:法律先行,“法脑”“商脑”并用
全程担任奥康法律诉讼的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际贸易与WTO法业务组负责人蒲凌尘律师分析,通过许多国际贸易争端的案例看出,中国的企业与西方的企业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西方企业的经营理念是法律先行,先搞懂、搞通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规则,在法律的框架下再制定商业模式,开展商业经营和竞争。而中国的企业往往是商业为先,商业竞争先行,先制定商业战略和商业模式,一股脑儿开展经营和商业竞争,等出了问题、遇到麻烦后再“临时抱佛脚”,找法律“救火”。
他认为,中国企业若不先好好学习国际贸易游戏规则,不了解国外当地的法律、法规,不研究对方潜在的陷阱就“哗哗哗”地“走出去”,非吃大亏不可。“中国企业要向西方企业学习,把竞争程序调过来,必须两脑并用,左脑转动商业模式和竞争战略,右脑转动法律、法规意识。企业家不懂法律没关系,但要先请法律专家帮助做‘法律保健’,在‘走出去’前要先请法律专家诊断、把脉,防患于未然”。蒲凌尘律师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