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澳大利亚、欧盟、美国都希望与中国展开合作,建立全球的碳市场。“我们还是希望先把我们自己的交易制度、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取得经验之后,根据中国的经验来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规则的制定,最后建立一个符合各方要求、符合各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解振华说。 商务部贸易与环境专家咨询组成员、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滨21日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称,自上而下、强制性的“欧盟模式”和自下而上为主、松散式的“美国模式”之间,以各国自主减排承诺为基础的“美国模式”辐射全球的可能性更大。 他表示,未来中国碳交易市场能否与国际接轨,取决于两个条件——中国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能否出台,以及国际社会能否在2015年结束前完成2020年之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法律文书。 对于这两个条件,张海滨透露,国内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已经结束了第一阶段的征求意见。解振华则对此呼吁,中国政府即将在下周派代表团参与多哈会议,就2020年后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实施的原则、目标、框架、要素、步骤等重大问题充分地交换意见。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此前称,在很多发达国家眼中,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据预计,到2020年全球碳市场将增长至3.5万亿美元,与石油市场并列成为全球最大交易市场。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政策与履约处副处长王庶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国家已经将碳排放强度目标分解到各个地区,“十三五”期间还会将这个目标进一步强化,甚至会分解到各个企业。王庶透露,我国即将建立电力、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化工、有色金属、航空等六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方法和报告制度,下一步,在资金比较到位的时候,还会将陶瓷等更多行业纳入进来。 去年年底,我国确定在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的试点,包括天津、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湖北、深圳,鼓励试点省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选择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大胆尝试基于总量控制和配额分配的碳排放权的交易体制,为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探索经验。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透露,下一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各地可以摸索跨区域的碳排放交易,从而既扩大碳交易规模,又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