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亮点:以生态文明支撑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012-11-12   作者:记者 梁嘉琳 白田田 孙韶华/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美丽中国”的蓝图跃然纸上。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社会各界普遍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报告的一大亮点。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十八大代表和专家学者表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建设生态文明是紧迫的现实选择,也是关乎人民福祉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同时也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项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治国方略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报告最大的亮点。”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单独的一部分,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
  胡鞍钢认为,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环境、资源和气候变化的危机,这也是中国面临的“自然国情”。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一种国家创新,将逆转长期持续的“生态赤字”,使中华民族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我国生态文明水平还较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高度紧迫性。
  对于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出现“美丽中国”的提法,夏光认为,这代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从物质层面看,包括资源利用、国土开发、环境修复、防灾减灾等丰富内涵。“美丽中国意味着生态要让人得到享受,这需要几代人花费几十年去努力建设。”
  “美丽中国还需要美丽心灵。”夏光就精神层面补充说,“美丽中国”意味着较高的生态文明水平,体现在人的生态价值观要进一步提升,并将生态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加以弘扬。从忽视生态到重视生态,从遭受自然报复到享受自然馈赠,实现自然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化。

  注重“绿色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十八大代表、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现在是“三期并存”,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这一形势下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支撑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因为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上不考虑生态,而是唯GDP论。”胡鞍钢说,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他认为,这说明我们要走一条绿色发展道路,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据了解,从“十二五”规划来看,绿色发展指标的比重上升,间接指标和直接指标达到17个,占主要指标的60.7%,其中资源环境指标由“十一五”规划的7个提高到8个。
  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已连续发布13年。在今年发布的报告中,课题组将“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分为五大系统,其中就包括“生态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等,诸多指标都与生态文明有关。
  在制度保障层面,王毅呼吁,应尽快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经济和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中,激励生态文明行为,惩罚生态不文明行为,包括生态税、污染物排放税等财税手段,碳定价和交易等价格手段,尾号限行等控制机动车保有总量等行政手段。
  对于企业来说,转型升级必须更多地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绿色发展。十八大代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才让表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钢铁行业是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现在通过技术储备、装备改造和工艺流程优化,钢铁企业可以既是钢铁产品的生产商,也是能源综合利用的供应商,还是废弃物的消化体。

  国土空间是发展基础

  十八大报告对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四项工作要求,其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排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之前。
  报告提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胡鞍钢说,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的7%,耕地面积占世界的9%,却承载着20%以上的人口,所以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这是发展的基础。
  “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地貌不同,许多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不适宜人类的生存和活动,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甚至无法修复。”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不能为了生产和生活需求而把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国土空间破坏了,要让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有不同的开发取向。
  谈到国土空间开发的现状,肖金成告诉记者,我国经济开发有三种倾向值得警惕:一是部分沿海地区围垦大量滩涂,砍伐大量森林,破坏大量绿地,导致生态空间大大缩小,造成严重的土壤和水源地污染;二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较为粗放,用地不够集约,占用大量农田,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未来建设、居住用地将“无地可用”,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将受到威胁;三是部分城市建设过于追求奢华,搞大广场、阔马路、高楼大厦,而农村和小城镇“脏乱差”的情况较为普遍。
  徐绍史表示,国土综合整治开发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抓手和平台,原有的问题要整治,今后的开发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今后,相关部门将按照十八大的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动。
  肖金成建议,为保证足够的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且不挤占过多的生态空间,一是需要在单位面积里承担更多的产业和人口;二是城市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避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大城市病”,不宜盲目照搬特大型城市模式,要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功能互补的城市群;三是生态空间里不适宜居住的大量人口应逐步移出,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发展绿色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 2012-11-02
· “生态文明大家谈”征文活动拉开帷幕 2012-10-08
· 将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明确为国家总体战略 2012-09-07
· 生态文明建设: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 2012-08-27
·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已有53个 2012-08-2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