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瑞典到北京,坐了8个多小时的国际航班,北欧华人报社社长宗金波和记者刘慧7日上午9点多一下飞机,就赶往人民大会堂,紧接着又来到十八大新闻中心。 北欧华人报是两年前在瑞典创刊的中文报纸,在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有几千份的发行量。宗金波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海外华人非常关注祖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希望他们在北京发回的十八大报道能够让北欧华人更了解祖国的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和投资方面的政策。 刘慧介绍说,现在欧洲经济不景气,大约有10%的北欧华人来到中国进行投资,他们最关心的是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 在新闻中心外国记者招待处,记者遇到一位同样来自北欧的金发女士,丹麦商报驻中国首席记者凯琵尔。 凯琵尔说,她希望通过深入采访十八大来更加“读懂”中国。她非常关注中国未来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以及给丹麦企业带来的机遇。“丹麦是很小的国家,但是我们在绿色技术方面很有优势,比如说环保、风能等领域,这些非常契合中国的发展规划。” “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不可能一直保持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而是要让经济更加平衡。”凯琵尔谈到她自己的观点。 新闻中心的休息区,电视直播十八大新闻发言人首场新闻发布会,俄罗斯新闻社的记者也提出一个关于“中国经济”的问题。 检察日报记者王新友和他身边另一位同行盯着电视直播迅速记录,一位用笔和纸,一位在电脑上敲打,可以看到他们记下的几乎是同样的关键词,其中不少与经济有关,比如“改革开放”,比如“改善民生”。 香港文汇报北京分社副社长彭凯雷曾参加过十六大、十七大报道,此次他最感兴趣的是“战略机遇期”问题。他说,十六大时提出20年战略机遇期,中国执政党与政府抓住了战略机遇期,创造了黄金十年;而指向2020年中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未来十年战略机遇期,更让人关注。 记者从十八大新闻中心获悉,境内外媒体对党的十八大高度关注。从10月9日开始受理采访申请到11月2日24时报名结束,十八大新闻中心共受理境外记者报名采访人数1704人,比十七大时的1146人多约50%;中外记者报名采访总人数达到创纪录的2732人。 作为1000多名国外记者中的一位,苏格兰人报驻中国记者丹尼对十八大充满了兴趣。他说,中国的方方面面我都关注,尤其关注十八大召开之后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会怎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