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在苏黎世的瑞银10月30日宣布,将在今后3年内裁员1万人,并对投资银行部门进行改革,减少投资银行领域的业务。这是自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以来,全球金融机构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裁员行动。
瑞银证券相关人士透露,由此,至2015年,瑞银的人员规模将由6.4万人减至5.4万人。投行部门裁员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其中英国40%,瑞士25%,美国30%,其他地区(包括中东、非洲、欧洲不含英国和瑞士、以及亚太)5%。瑞银表示,通过加速实施集团整体效率计划,截至2015年将节约成本54亿瑞士法郎。
此次裁员对其中国业务到底有多大影响?瑞银证券方面表示,不便透露,但从裁员人数上来看,影响不会很大。目前,瑞银在亚洲地区的裁员已展开。据MarketWatch报道,10月30日开始,瑞银解雇了其在东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50至60名交易员。
无情的裁员
瑞银在公布消息的当日,就举起了裁员的“屠刀”。
其迅速行动给很多员工来了个措手不及。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目前瑞银是微博网站Twitter上人气最高的焦点话题之一,多种语言的评论描述着员工的震惊和不满。
许多人表示,他们在发现自己的工作证已被吊销之后,才知道自己已经被裁员。“整个部门空无一人,大楼外有人站着,他们进不来。”一个Twitter用户在描述该行伦敦办公室的情景时说道。
另一人表示,瑞银在伦敦的银行家到公司上班时发现自己的工作证失效,进不了门。“他们被送到一个特别的房间,被告知他们进入特别假期。”
一名常驻伦敦的固定收益产品银行家讲述道,11月1日她的电子邮件不断被退回,这是她最早意识到自己被炒。
据了解,在亚洲区域,瑞银10月30日在东京解雇了25至30名员工。被裁的员工主要来自于瑞银的固定收益、货币和大宗商品部门,其中既有交易员,也有助理和其他工作人员。
多名银行家评论道,这次裁员比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还要糟糕,当时信贷危机导致该行遭受巨额亏损,迫使其裁减数千人。“瑞银的裁员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一场屠杀。”一个微博帖子表示。
据了解,瑞银是欧债危机以来遭受打击最大的银行之一。该银行主要的损失均来自投资银行部门。仅去年第三季度,该部门的亏损就达6.5亿瑞士法郎,而今年第三季度的亏损更接近去年同期的5倍,达到29亿瑞士法郎。投资银行部门的巨额亏损直接拉低了公司的整体盈利。今年第三季度股东公报显示,该公司亏损额达21.7亿瑞士法郎,相比去年同期10.2亿瑞士法郎的收益,简直是天壤之别。瑞银表示,此次重组的费用总计将达33亿瑞士法郎,甚至会导致今年第四季度出现净亏损。
退出固定收益业务
瑞银的新闻稿称,通过此次裁员,将重塑投资银行业务,退出由于监管和市场变化而失去经济效益的固定收益业务,专注于顾问、研究、股票、外汇和贵重金属业务的传统优势。
“之所以关闭固定收益业务,主要是因为巴塞尔协议三对银行的资本金要求更高,而固定收益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市场波动也比较大,经济效益有限。”瑞银证券的一位内部人士表示,“投行业务部门之前分为三块,投行部、证券部和固定收益大宗商品外汇部。其中,投行部主要做发债、发行股票等业务,证券部主要针对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固定收益大宗商品外汇部从事的是固定收益、大宗商品和外汇交易。这次调整后,把固定收益业务关闭了,保留了大宗商品和外汇交易。同时,对投行业务部门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分为企业客户部和投资客户部,主要以客户的需要为导向,自营业务就不做了。”
新闻稿显示,调整后,瑞银的投资银行将继续扮演关键角色,并将由两个核心客户细分业务领域组成。通过企业客户解决方案部门,瑞银将继续通过顾问和定制解决方案服务来增加价值。预计这将产生投资银行约三分之一的收入。而投资客户解决方案部门包括为机构投资者提供的执行、分销和交易服务,并为瑞银财富管理业务提供支持。它由瑞银的股票、外汇和贵重金属业务组成。投资客户解决方案部门预计将产生投资银行三分之二的收入,并运用约85%巴塞尔协议三风险加权资产。
除了业务调整,瑞银投行部门管理层也出现了较大人事变动。投行部门现任联席主管卡斯滕·肯格特将退出瑞银董事会,并负责管理重组后的投行业务部门;包括股票、外汇买卖、企业顾问及贵重金属交易在内的剩余投行业务,未来将由安德烈·奥赛尔接管。
对于瑞银的举动,路透社一位专栏作家Edward
Hadas称,短期内其竞争对手将受益,但由于固定收益投入回报不成正比的问题在整个行业存在,其他行未来有可能追随瑞银的步伐。
圣埃斯皮里图州投资银行分析师认为,瑞银的最新重组和裁员计划并非只是一项为提高利润的成本削减计划,而更是一种战略,可能代表着该集团的根本性转变,这种战略性转变将使瑞银能够为股东提供更多回报或显著提高资本充足率。
瑞银中国区投行业务遇挑战
尽管中国区业务到底受到怎样的影响犹未可知,但上述瑞银证券人士表示,在节省成本的背景下,瑞银投行业务难以在中国区进一步扩张。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本土投行正在迅速崛起,挤压着瑞银的市场份额。数据显示,据Dealogic统计,截至2012年前三季度,在中国投资银行排行榜上,瑞银净收入为1.14亿美元,从2011年的第二名跌至第四名。而中国本土的投行加速崛起,中信证券的净收入为2亿美元,从2011年的第四名升至榜首。
同时,其他外资行也在中国投行业务上发力。例如,法兴银行中国企业及投资银行总监郭坚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透露,尽管法兴银行年初在法国的投行部裁员800多人,但中国地区的人手还将持续增加。
在中国地区如何应对对手的虎视眈眈,是摆在瑞银投行部面前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