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小丫):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特别要向大家说一声今天是重阳节,祝叔叔阿姨们节日好。我们现在呢是在北京的一家养老院,今天我们也邀请到了很多的朋友啊,有我们今天现场的老年朋友们,叔叔阿姨们好,欢迎大家来。
同样还有一些关注老年人生活的中青年朋友,那我在想呢今天我们大家汇聚在一起,我们在讲老年朋友的今天,其实也是在讲述我们中青年朋友的明天,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像我们的父母一样,逐渐的衰老去。
所以呢今天我们在谈论养老的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在说是尽我们的孝心,其实我们也是为我们的明天在做准备。
所以我们也要欢迎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一起来收看我们的节目。其实就是在关注我们自己,那我们《财经频道》从8月13号开始就播出了连续两个月的关注老龄生活的节目是《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其实这个话题啊引起了大家很多的共鸣。
所以很多朋友都参与到了这个讨论当中。而在这两个多月当中呢我的同事他们走遍了全中国,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养老的现状做了一些调查,他们带回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农村的空巢老人的养老的问题,再比如说失去独生子女的失独家庭的老人的养老问题,还有他们带回了这样的一些建议还有一些现状,比如说养老机构,那么大家反映这个公立的养老机构呢难进,因为床位比较少,那么私立的养老经营的机构呢,一方面比较贵,另外一方面经营者说呢这个也不好经营、不好办,同样还带回来了一些争议的问题,比如说延迟退休啊等等话题,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当中呢观众朋友们和我们一起进行了很多的互动,也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建议。
所以今天在重阳节的这一天我们在北京的香山脚下的一家养老院我们一起和我们的老龄朋友们一起来面对面的探讨这些现状和问题。
我的同事呢告诉我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他说他去贵州了,在贵州呢他认识了一家应该说是养老院的院长,他姓杨,他呢以前是在离贵州三百多里的一个小县城,一个山村里头做农民,他挖过煤,他当过十几年的民办教师。
小学教师,然后他做过小买卖,在2000年的时候他到贵阳去了,在那个地方托着一家五口开始了他的生活,他帮人当过搬运工、卖过豆腐,后来卖豆腐还卖的不错,挣了8万块钱,他没有回家了,他就在贵阳留了下来。
他做什么呢?他办了一家农民工慈善的助养院,在他的这个住养院里面啊,有老人,也有老人带来的孩子,具体的情况怎么样呢,我们一起看看这段小片。
杨美学儿子:他根本就是为难人,当初叫你不要做,您非要做。
当我们来到杨美学的助养院的时候,没想到,正赶上他和两个儿子的这场争吵。
杨美学儿子:妈生病了,要拿钱看病,也说没有钱。穿的也是,捡人家送的。
今年54的杨美学,当过民办教师,挖过煤,卖过苦力,也做过一些小本生意,全家人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才攒了8万元钱,没想到,杨美学不顾全家人的反对,执意开办了这家农民工慈善助养院。
杨美学(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院长):没有退休工资的,一点收入也没有的,我也收了,大多数都是生活不能够自理的。
同期:你为什么要打人呢。
杨美学:这个老人脾气大得很,其它养老院又不收,子女又没有时间照顾,如果我们不收,这个80多岁的老人,她又去哪里呢。还好,她子女还勉强抽时间来看她。
要这个老人就可怜了,他那个养子把他送来了以后,别说来看他,现在联系都联系不上了,说良心话,这个老人真的可怜,无依无靠的,身无分文。
杨美学说,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能维持助养院的运转就行,他就是想要让入住的老人们,都能够老有所养。
杨美学:能够住几个算几个,根据我的力量,养个四五个、五六个养得起,不成问题,但是后来也没想到,社会的养老也是个缺口。
现在杨美学的助养院里入住了23位老人,只有5位经济比较宽裕,每个月能交1000元钱,有9位老人,每个月能交500到600元,有6位老人只有200多块钱的低保,另外还有4位老人身无分文。
杨美学:院里面23个老人,我家11口人,34口人生活,平均一天的生活费用都要300元多,每个月的生活费就将近10000元。那么房租水电也是3000多元,现在勉强能够维持这个院的运转。
老人们吃过之后,又去午睡了,二儿子杨宏才开始忙活家里的晚饭。
记者:你还没吃饭。
杨宏:没呢。
杨美学:老人们让他们每顿都有肉吃,我们家吃点酸菜、白米饭,为什么,因为他们和我们的世界越走越远了,如果让他们临走之前都没有一些享受,那他就带着遗憾,离开人间,那么我们心里面感到难受。
午饭刚过,杨宏发现,这位老人尿了床,正在给老人换床单的时候,他接到了朋友的电话,让他去参加婚宴。
杨宏(杨美学二儿子):去不了,没时间。
记者:你那些朋友怎么办?
杨宏:没时间,很少来往。
记者:杨院长请两个人不就行了?
杨宏:问题是现在请不起,一般请个护工应该是2500元左右。
因为没有钱请护工,杨美学的老婆孩子便成了这里永远不领工资的护理员。
杨美学:老婆主要负责买菜、洗衣服,女儿就负责老人的一日三餐,两个儿子护理男老人,两个媳妇护理女老人,我是家里面一块砖,哪里需要的时候,就往哪里搬。
记者:你这理发也会?
张习飞(杨美学妻子):到发廊里请人,一个人要10元钱,有时候大家打摩托车来,还要我们付钱,所以我们只能学着自己理。
杨宏:舒服不,爷爷。
为了方便晚上照顾老人,杨美学和妻子晚上就挤住在老人的房间里,他给三个儿女腾了三个单独的房间,原本是为了让孩子们晚上能好好休息,可是没想到,这三个房间又开始漏雨,贵阳的天气原本就比较潮湿,这一漏雨,房间里就几乎没有干透的时候了。
杨美学:想自己花钱修,但没有钱。
记者:老人住的房间漏不漏?
杨美学:这里老人住的房间很好,不漏。
在内心深处,杨美学也觉得自己对孩子们有点蛮横,在助养院周转正常的时候,儿子是他免费的劳动力,但是在助养院周转困难的时候,他又让儿子出门打工,要求是每个月必须上交1000元钱。
杨美学:他们可能是含着眼泪,交这1000元给我,换位思考,如果我站在他们的角度,也可能是很难受的,但是也拿我这个当老爸的没办法。
杨美学的妻子是位传统的农村妇女,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选择,但是,看到孩子们受罪,她也急了。
杨美学:我跟你讲,小孩子你不要心疼他。
杨美学妻子:我不要心疼他,成劳伤病了,我怎么不心疼他,杨钦还那么年轻。
杨美学:他们反驳我,也有他们的道理,还是(觉得)对不起他们。
在杨美学的心里,什么都没有助养院的老人们重要,但他知道,自己亏欠孩子们太多,这些年来,父子三人难得有机会坐在一起吃顿饭。
杨钦(杨美学大儿子):假如现在存在杨家将的话,你就是杨老令公。
杨美学:太大了,行了,就算我求你们,再帮我撑上几年,我现在的确,你叫我辞也辞不得。
杨钦:其实老爸你不用多讲,假如说我们不是为了老年人考虑的话,你来求也没有用。
杨美学:有你这一句话,多谢了。好,来。咱爷俩干了。
杨钦:他用那种坚持,感动了我们,然后才勉强走到今天,他没有这种坚持的话,我们下不了恒心。
杨美学:让社会温馨一点,让老人们,空巢老人、孤残老人也幸福一点,能够让他们带着高兴微笑幸福,离开这个和谐的社会。
主持人:我们看过了杨老师的故事,因为我问过他,我说杨院长您最喜欢别人称呼您什么啊,他说杨老师,因为他教过十几年的书呢,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课他都上,所以今天呢我们也特别荣幸的请到了杨院长,来,有请杨老师,杨院长。欢迎您,欢迎您,来,您请坐您请坐,坐这吧。杨院长来过北京吗?
杨美学:没有。
主持人:没有,第一次来。
杨美学:第一次来。
主持人:这就是香山,北京的香山可有名了,到了11月的时候就是重阳节过后啊整个山的红叶都是红的,可漂亮了,您在这多留两天看看。
杨美学:谢谢,我五十多岁了嘛,也是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呢坐过飞机,这种感受很好。
主持人:杨院长说他50多岁了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坐飞机,当然也是第一次看见香山。今天呀我们有很多的老龄朋友,他们都是特别关注老人事业的一些爱心人士啊,所以他们特别愿意认识您,先给大家讲讲杨院长的故事啊,现在杨院长呢开了一个助老院,助养院应该说是,有多少位老人。
杨美学:24个。
主持人:24位,最老的多大岁数了?
杨美学:最老的现在在的有84岁,最小的呢才有21岁。
主持人:21岁,就您那也收年轻人啊?
杨美学:他是一种残疾人。
主持人:残疾人,所以杨院长他的这个养老院呢,其实不完全是养老的,他叫助老院,也有残疾人。
杨美学:对。
主持人:现在他们都生活的怎么样,给大家描述一下。
杨美学:我们那里就是说老人们每日三餐吧反正都要让老人去吃好、睡好、过好,老人们三餐,每日三餐早餐了稀饭、馒头、面条、馄饨、汤圆、豆浆、油条都是循环性地给老人们吃。
主持人:插着吃。
杨美学:中餐或晚餐一般都是三菜一汤都要保持。
主持人:让您坚持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杨美学:我坚持下来的原因呢一个还是我的老婆儿女对我的支持,另外一个呢,还是社会的爱心人士对我的帮助,使我能够坚持这六年多,所以还是一家人,老婆孩子、姑娘、儿子、媳妇的支持吧。
主持人:杨院长说他只能一个人来,因为他的夫人要在家管着养老院。
杨美学:对。
主持人:但是呢,儿子来了,儿子在哪里呀?我知道他还是一位特别,您好您好,爸爸做的这一番事业,我在想您肯定是支持的,可是有些时候,养老院里没有钱了,还需要你去打短工来补贴,老这样,你会怎么想?
杨钦(杨美学大儿子):一开始俺爸办养老院时候都不赞同,不认同,很反对,但是他一直在坚持,然后我们又过来,俺妈妈做我们思想工作,然后就依他意思给办。
主持人:可是你总是要去打短工来支持家里补贴,你,你现在怎么想?想通了吗?
杨钦:是,因为我已经结婚了,然后有小孩,我打短工就可以打临时工,然后跟俺爸一起照顾老年人,我还是要生活,还给娃娃用,还要照顾家庭,确实很难。但是他一直在做,在这里在坚持,说实话,我们也被感动,然后慢慢在向他学习,所以一直在坚持下去。
主持人:杨院长啊,他说他什么都没有,他说他没有钱,甚至他办这个助养院连营业执照都没有,他呢,好像什么都没有,但是他说他拥有一样,就是他心里头对老人的关注,对老人的爱,因为他知道,这就是在关注自己的明天,那杨院长在办这个助养院的时候呢也遇到了很多实际的操作上的困难,所以今天呢,我们给他请来了一位领导,我觉得他能给你支上招,今天我们也帮您实实在在的支点招,现在我们要有请国家老龄委的办公室的副主任吴玉韶先生,有请吴主任。
吴主任您好您好,您请坐,您请坐,今天请来吴主任,其实是请他来现场办公的,杨院长呢他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都非常的感动,然后他呢养老院里有24位,最大的年龄都80岁了。
杨美学:对。
主持人:可是他常常都有青黄不接的时候,他有很多的困难,所以院长这样吧您就面对面跟吴主任,想有什么样的困难需要解决的,跟吴主任唠叨唠叨。
杨美学:好了,吴主任啊,我觉得吧,现在这个,养老这个问题呢,社会养老俺们就是说设备设施都很简单,俺们得不到政府的认可,俺们光靠政府这一块呢,有些力量也有限,比如说你像我的这一个助养院,我的起步资金也就是八万多块钱,当然肯定要达到这种相关的水平,那肯定我晓得是达不到的,但是就是说我希望,你向政府或者管辖这种你们老龄委或者这些能不能根据这个,这个民间养老的一些顾虑或者是支持。
吴玉韶(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对,这个杨院长,我听了你的故事以后呢,应该说呢很受感动,特别是为你这种关爱老年人、关爱弱势群体这种精神受鼓舞所打动。
杨美学:谢谢。
吴玉韶:我知道您呢家境也不富裕,而且就是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办了这么个养老院,收养这些困难的老年人,实际上您做了一个为社会做了一件善事,也为政府分了忧。
所以呢,应该代表老龄委,也代表全国的老年人向你表示感谢,向你表示敬意。
杨美学:谢谢谢谢。
主持人:大家鼓个掌吧。
吴玉韶:您刚才讲的,您这个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呢,不仅仅是个个案,也包括其他的类似的养老机构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杨美学:对。
吴玉韶:应该来讲呢,这是我国养老事业发展当中存在的一些发展性问题,不仅仅是个个案,具体到你这个机构呢,因为还是比较特殊一些,因为是你自己呢,办起来的这么一个爱心机构。
所以如果杨院长要请我为你这个机构未来的出路呢,提一点建议的话,我觉得可以有这么两点考虑,因为你现在做的是慈善,是一个慈善项目实际上,但是呢还不是国家意义上的这种养老机构。
杨美学:对。
吴玉韶:所以国家它现在如果要补贴也好,享受这些优惠政策也好,它一定你是要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养老机构。
所以就是一条路就是往这个正规的养老机构这个方向走,而且这个方面就是国家还是鼓励的,这个如果就说有的地方比如说他这个养老机构呢,因为床位数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注册登记的这样的标准呢,还可以就是以作为养老,现有的养老机构分院的形式来存在。
主持人:作为它的一个分支机构。
吴玉韶:作为它的一个分支机构来可以解决你的注册的问题,你的这个法律地位的问题。
主持人:是不是也就是我们常常理解的挂靠这样的一个含义。
吴玉韶:对,另外有的地方呢也出台了把一些不够条件的,这些民办养老机构,特别是家庭养老机构,比如它就是五个床位,十个床位,他如果单独注册呢是不符合条件的,专门成立一个养老服务的集团来统管这样的养老机构,像这样呢,你这个养老机构就名正言顺了,而且你可以得到就是国家的所有的优惠政策的扶持。所以这个是一个路子。
再一个就是你如果现在暂时还达不到这个条件就是还是要继续走这个民间,就是不仅仅你要做爱心的,也是要动员其他的人,还有很多人都想献爱心来共同帮你把这个院呢建设完善起来。
所以我想就是总起来是一句话就是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国家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力度的加强,我们的民间的养老机构,民间的养老事业的未来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杨美学:好了。
主持人:特别感谢吴主任,今天能够现场办公,给杨院长支招,杨院长现在就最需要这个了,我不知道您看过,我们从8月13号以来我们这个《财经频道》播出的《明天我们如何养老》这个系列节目没有?
吴玉韶:央视呢,今年,央视的《财经频道》,今年从8月中旬以来连续地就是对老龄问题进行关注,以《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为题目…
主持人:对。
吴玉韶:而且动员了全频道的…
主持人:对。
吴玉韶:各个栏目,我看了以后,应该前后播出了将近20期。
主持人:对,我们差不多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在关注这个老龄问题。
吴玉韶:对,我也参与了一些的节目。我觉得这一个栏目的节目的策划呢,特别的影响力非常大。所以我们老龄系统的,对你们央视最近的集中报道宣传老龄工作呢,非常感谢,因为我们知道老龄事业它是一个全社会的事业。
主持人:是的。
吴玉韶:全社会的事业就像杨院长等爱心人士都能参加进来的,他首先要了解。了解呢就是要宣传,让大家宣传了以后呢,全社会各种力量,特别献爱心的这种参与。
所以央视这个节目呢应该说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对营造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在提高全社会的老龄意识,你们应该说做得非常好,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特别是使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层面呢更加关注老龄问题。
主持人:不过这两个多月呢,我的同事们都很辛苦,他们真的是走遍了中国,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已经退休的人,还是将要退休的人都做了很多的调查。
所以呢他们也带回来了很多的这个调查问卷,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当然这个调查问卷呢,也是数字一百公司呢,和我们一起来做的,主要的就是说大家希望怎样来养老,我们来看一下。
“退休之后您倾向于选择在哪里生活”?自己家里92%的朋友,这个比例比较高,另外是在子女家里呢是4%,另外养老院呢是4%。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张,"您会选择住进养老院呢"?会的是54%,那么不会的是46%,我们再看看不愿意去养老院的原因是什么?57%,这个指数是比较高的,认为这个服务质量不高,55%的呢,认为生活条件不如家里好,45%的觉得没有个人空间,35%觉得是受拘束,29%觉得人多容易闹矛盾,16%呢,是想和孩子在一起住。
当然我们看到呢,大家反映的情况,还有就是觉得这个私利的、民营的这个养老机构呢,难办,而且呢好像价格也比较贵。
所以我们再想这种民营的养老机构,要不断地迅速地要发展壮大,这也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今天我们所在的这个访谈区是在北京的香山脚下,也是这样的一家民营机构所创办的一家养老院,爱暮家养老院,现在我们看到总裁姚女士,姚雪女士也在这,大家都说这个民营的养老机构特别难办,您觉得难吗?难在哪里?
姚雪(北京爱暮家养老院总裁):其实刚才杨院长说得特别好,他可能代表了一部分这个民营的养老机构,但是所有的民营的养老机构呢,我相信都面对同样的几个问题,包括我们的资金的问题,包括我们护理员的这个招聘的问题,还有包括我们的土地的问题,包括我们政策的问题几方面,我想这是我们所有民营养老机构一个共同的一个难题,但是刚刚听了这个吴主任的这个政策上面的倾斜之后呢,我相信未来的这个民营养老机构会一步一步会走得更好。
主持人:明天我们如何养老,我们已经谈论了两个多月了,今天我们在九九重阳节的这一天,我们听到了让人高兴的消息,这边是杨院长,我在想呢,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他代表的是社会的爱心,我们社会的力量,这边是吴主任,他代表的是什么呢,是代表的对于养老问题、立法的进程、政策的保障以及政策的倾斜。
所以有了他们两方面的结合,我们相信明天如何养老,这个话题呢,我们会从容一些,我们更轻松一些,所以我们在场的所有的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我们都为自己,为我们的明天鼓个掌吧。
袁淑华(58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刘恩燃(68岁):孩子们也孝顺。
张启华(58岁):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个好身体。
郑乐三(72岁):自己练好身体以后,老人自己不受罪,儿女不受累,节省医药费,有利全社会,不给单位找累赘,还能多拿几年退休费。
同期: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主持人:在今年夏天的时候呢,我们《财经频道》关于《明天我们如何养老》的节目播出之后呢,也引起了大家对于退休年龄这个话题的关注。什么时候退休更好?退休了之后是不是还应该给自己找一个工作?做什么样的工作?大家都在关注着、议论着。
我们先来看一个调查,这个调查显示呢,"退休以后,您想过继续工作吗"?66%的朋友觉得想过,22%的认为没有想过,13%的朋友觉得是不好说。
"您退休以后,希望自己能找到哪些岗位工作"?就是从事哪些工作,比如说,大多数朋友选择的是顾问相关工作,因为在一个岗位上的时间长了,可以做一些顾问工作,做一些咨询,32%的朋友觉得可以返聘回原单位,然后一次递减的是专业辅导工作,教育工作,园艺养植工作,去非盈利组织,销售支持工作,医疗护理工作。
其实我们今天啊,我们请来的观众嘉宾呢,都是退休的老人,但是我知道他们当中有好多还在工作,我把话筒交给他们问问。
我们的问题呢是"退休之后,还有没有继续工作的"?您?
郭奇:我叫郭奇,我退休了以后,后来在社区咱们那个香山,香山办事处,在少年宫专门就是为外来务工子女,办一个就是免费培训的课外活动学习班。
主持人:还在工作呢?
郭奇现在还在做。
主持人:谢谢您,辛苦了。老师也是退休了。
桂淑英:我也是本身是退休的,就是香山街道办的这个少年宫,它是一个公益性的,不收费,本地的和流动子女都可以来参加学习。
主持人:您在那当老师。
桂淑英:我在那教国学、教手工。
主持人:真好,教国学、教手工。这一桌的叔叔阿姨呢,说他们都已经都退休了,都没有工作了,但是他们在做一件特别重要的工作,在家看孩子是吧?
同期:我在家看孙子呢。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这也是特别好的工作啊,而且是对社会特别有用,这样自己的孩子,就更安心自己的工作,是吧。孙子多大了?
同期:两岁半了。
主持人:也挺费心的吧,独生子女。
同期:对。
主持人:其实我们今天来到这里的老人朋友,他们基本上都是退休的,但是我觉得他们其实都在做着一些身体力行的工作,辛苦了叔叔阿姨。
那么有很多老年朋友,他们是在家里养老,而且是生病之后,是在家里得到了亲人的关心爱护,所以迅速就康复了,我认识一位朋友,如果她是老年朋友呢,我还有点不忍心,因为我觉得她挺年轻的,但是大家都认识她,听见她的歌声大家就知道她是谁了,今天她也来了,我们掌声有请。您好,德德玛老师。
德德玛:您好您好。
主持人:您好您好,特别高兴见到您。
德德玛:您好您好。
主持人:来,送德德玛老师上来的是您的,您拿话筒说。
德德玛:儿子。
主持人:儿子,现在我们也有请德德玛老师的儿子。
马克塔勒(德德玛儿子):各位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大家好,祝大家节日快乐。
主持人:您请坐,可能大家在德德玛老师上台的时候呢,看出来了,现在这个右手都还有点不便。
德德玛:不便。
主持人:腿还稍微有点不是特别利索。
德德玛:对,对。
主持人:但是我们依然为德德玛老师的歌声,感觉到那么的自豪,草原上的声音,其实我知道好像德德玛老师,前一阵是因为身体上有一点,一点点不适是吧。
德德玛:对,98年得的脑溢血,使得我的右腿,右胳膊就不行了。
主持人:那其实在度过这一段,就是生病之后的日子呀,其实也是很艰难的,德德玛老师呢,是用的在家里。
跟家人在一起相处,是吧?
德德玛:对,对。
主持人:然后当时家里人肯定也没少费心,是吧?
德德玛:对。
马克塔勒:其实她尽量的不给我们添麻烦,能自己做的全自己做,尽量都是能比如说穿衣服、穿裤子都自己,自己在做,当然家里人也是,我们家老爷子我们也是能反正是尽所全力吧。
德德玛:实际上家里的温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得了这种脑溢血以后呢,这个非常需要亲人的关爱,亲人们对我特别的照顾,我就觉得活的特别有意思,不然的话就太难了。
主持人:其实老人在自己的家里呢,能够得到一种由衷地这种温暖和这种归宿感,今天德德玛老师和她的儿子也有一个节目,把这个节目送给所有的过节的老人们,你们俩是要表演一个什么?
德德玛:对,我们两个人一起演唱一首歌,今天呢,这么好的一个节日,这么多的老朋友在这里,我就说跟儿子说,我说儿子咱们去给我们,给你的爷爷奶奶献上一首歌,祝爷爷奶奶节日快乐。
德德玛: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马克塔勒:如今终于见到辽阔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合唱:唉,父亲的草原,唉,母亲的河,虽然已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曾明德(70岁):最大的心愿,第一,我觉得能够恢复健康,我能够行动自如。
孟令富(80岁):快乐嘛就是能吃得好一点,心情舒畅一点。
桂淑英(65岁):风是秋后爽,月是十六圆,花是老来俏,瓜是苦后甜,虽然说夕阳无限好,可我不说只是近黄昏。
主持人:在听过德德玛老师的歌声之后呢,我们现在要来看一组比较理性、比较枯燥的数字,我们来看这个,"您会选择储蓄以外的其他理财方式吗"?83%的朋友说会,18%不会。
再走"您会选择其他理财方式的原因是"?大多数朋友觉得可以得到额外的收益,另外的朋友说通胀太高、利率太低,可以得到双重保障,反正闲着也没什么事,可以承受一定的风险。那么都是在目前我们国家这个理财的方式还不太多之后,有些无可奈何的这个选择。
刚才我们看到了这些关于理财的这种方式的调查,我在想呢,也许我们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当中,把退休金一下就涨起来,我们也不可能在几天当中,就把条件特别好的养老院一下就建起来,但是在期待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保持自己内心的一个好心情。
我们怎么样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轻松、更从容、更有尊严,除了在养老院,除了在自己的家里,可能我们很多很多的人都还要学习,那就是如何跟老年人相处。
我认识这样的一位姑娘,大家都叫她小妹,她的名字叫覃庆妹,她还是一位海归,在英国留学,留学回国之后呢,她做了一名护理员,她呀,真的懂得怎样和老人相处,我们通过一个小片来了解小妹的故事。
同期:她传递的是爱心。
同期:(她是)最懂得心理学的。
覃庆妹:我叫覃庆妹,在云南长大的,2005年学的涉外护理专业,2008年去的英国,2011年年底才回国的,然后回国之后,就到这个养老院上班了。
覃庆妹所在的北京市寸草春晖养老院,租住的大部分是失能和失智老人,给老人换尿垫、喂饭、洗澡、洗脚是覃庆妹每天都要做的工作。这些动作覃庆妹做起来熟练、自然,但想起自己在英国第一次做护理员的经历,她至今记忆犹新。
覃庆妹:刚好碰到一个大小便失禁的(老人),那天他肯定是闹肚子,然后拉的到处都是,不管是脸上、嘴上,全是大便,好几天吃不下饭,那时候我看,完了,这辈子完了。
护理老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覃庆妹甚至想改行做导游,但最终,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在英国3年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她第一次感受到了只有艰苦付出,才会有收获。
覃庆妹:那些奶奶们知道我要回来,拉着我的手不让我走,那时候肯定会很感动,所以说,想想,在那边受的苦,在那边受的累也值得了。奶奶,早上好。
奶奶:小妹。
覃庆妹:还记得我啊。
奶奶:照相呢。
在养老院里,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这些爷爷奶奶,所有的人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小妹,大家开玩笑说,她是这里辈分最高的人。2012年5月,覃庆妹被提升为主管,除了要照料老人之外,她还要带新来的护理员。
覃庆妹:咱们首先得先把门给关上,因为要注重他们的隐私,还要把窗帘也得拉上,在操作之前,咱们得先给爷爷或者奶奶打声招呼,这样你不能一进来就把被子掀开,就是说,给他去弄,这不行,咱们得先打声招呼,这是最起码对他们的尊重。那现在你先跟他说一下吧,就打声招呼。
护理员:爷爷。
覃庆妹:爷爷。
护理员:爷爷。
覃庆妹:笑了。
护理员:那么高兴了,咱们先换个尿袋,好不好。
覃庆妹:来。尽量别把他全身裸露,就是,就是你弄哪个地方,就遮一部分,然后也千万要保暖,知道吗。老人们也希望就是说是,通过我们的一些细节行动,能表现出他们能得到我们这些人的尊重。她现在智商相当于5岁的小孩,李工,李报贤是谁。我觉得做这一行最重要的是要把感情放在里面,如果他(老人)看你没有把感情投入进去,他感觉就隔着一层膜,就不愿意让您照顾,不愿意跟您说话,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和耐心。
小妹每天都要不间断的去看每一位老人,看看有没有做得不到位,看看老人还有哪些需要。
覃庆妹:贵妃娘娘,要不要出去啊呀。
奶奶:别出去了。
覃庆妹:不出去啦。
奶奶:不许走。
覃庆妹:不许走,我不走。
奶奶:我还没看见有大树的地方。
覃庆妹:有树的地方,看,那不是有棵大树吗,看到没,大树。
被称作贵妃娘娘的老人,已经82岁了,得过脑血栓,现在有些老年痴呆,每天,她都望着窗外这棵已经长了100多年的大松树。
覃庆妹:查房的时候,老人一个人坐在那发呆,什么的,当时我就想,要不要进去跟她打个招呼,聊聊天,孩子们都在外面工作,也没时间照顾他们,像我们的话,注重的还是老人心理、关怀和照顾,精神上的支持。
覃庆妹:行吗,为什么呀,快速给你洗一个澡。
梁奶奶:我不。
覃庆妹:为什么,您跟我说为什么。
梁奶奶:我头疼。
覃庆妹:头疼,我都给你准备好了,难道您就这样辛辛苦苦,浪费您孙女这样辛辛苦苦,给您准备好的洗澡水,就一会,好不好,血压计量了,你血压不高,咱们就洗澡好不好。
梁奶奶:嗯。
覃庆妹:这样您答应了啊。
梁奶奶:答应了。
覃庆妹:奶奶您真好。
撒娇,软磨硬泡,量血压,小妹使出了浑身解数,终于说服了梁奶奶洗澡。老人们的脾气、性格各不相同,常常像孩子一样喜怒无常,为了让他们能够在这里健康、快乐的生活,小妹想尽了各种办法。
覃庆妹:那我真坐了。
奶奶:你坐吧。
覃庆妹:那我也享受享受,享受,加油,加油,加油。特别累,特别辛苦的时候,躺在床上,就在那胡思乱想,是不是该转行,做其它的比较轻松一点,时常就会想起有些奶奶们的画面,抱着你笑笑的,牵着你手,跟你拉家常,人有自己的选择,既然我选择这个,我肯定要放弃很多。
让小妹最割舍不下的是与老人们朝夕相处,逐渐建立起那份连她自己都说不清楚的感情。
覃庆妹:这种感情就像谁也离不开谁,就都粘在一起。很亲,就像棉花糖一样,特别粘的那种。
奶奶:这就是我们的家,最后一站。
覃庆妹:我付出了我全部爱心去照顾他们,不管受多大的苦,我觉得很值得。
主持人:有请小妹。你好,小妹。
覃庆妹:你好,主持人好,爷爷奶奶好。
主持人:来,大家认识她一下,她叫覃庆妹,但是大家都叫她小妹,来,小妹先坐下吧。
覃庆妹:好。
主持人:小妹这么小,看上去像个中学生,她可不是中学生,她从英国留学回来了。
覃庆妹:对对对。
主持人:回来多长时间了?
覃庆妹:刚满一年吧。
主持人:今年多大了?
覃庆妹:我今年快二十三了。
主持人:快二十三了,你这么年轻,你怎么样去了解这个老人的心呢,像小妹快二十三岁了,这么年轻,青春活力的,你怎么样能够体会到老年人的那种身体的状况和心理的状况?
覃庆妹(养老院护理员):这我们是要到学校先学习,关于老年护理这一块,然后了解他老年,到老了以后他的身体状况会变化成什么样的,然后在老人心理是什么样的。
所以,现在慢慢地接触实例,例子,然后你就慢慢了解该怎么去做。
主持人:你在英国学的是老年护理,你觉得国内和国外的关于这个老龄人的这个问题上有什么样的区别?
覃庆妹:其实在国外像养老机构非常多,但护理人员,他们大部分的都是向外招的,国外招过来的,本地,本地的护理员很少,然后呢,当然在外边的人照顾老人,他肯定没有发自内心的去照顾。
所以呢,最大的区别我觉得就是说,没有,他们没有把感情投入在里面,但在我们那里我们那个寸草春晖,或者是其他养老院可能会把很多感情、爱心都投在里边,这是最大的区别。
主持人:你喜欢你的职业吗?
覃庆妹:我挺喜欢的,非常喜欢。
主持人:你觉得你的这份职业它最宝贵的精神所在是在哪里?
覃庆妹:包容、关爱、奉献、真诚、责任。
主持人:说得真好,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其实我们在包容,比如说自己的母亲爬不动楼梯的时候,自己的爷爷奶奶眼睛不好的时候,在这些生活的小细节上对老人包容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训练自己。
覃庆妹:对对对。
主持人:明天我们老了的时候,如何去面对,谢谢小妹。
覃庆妹:不客气。
主持人:谢谢。今天不光是小妹来了,还有其他的年轻人也来了,在我们的观众席当中,在我们很多的爷爷奶奶中间呢,就有一位年轻姑娘,来,你先做个自我介绍。
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工作人员:大家好,我来自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今天呢,非常高兴来参加这个活动,今天这个,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也联合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老年报社,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社会组织杂志等一些机构,共同发起了公益助老,爱在身边的活动倡议,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助老的能力和水平,为完善社会组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主持人:其实我在想今天这位年轻的姑娘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份倡议,其实更多的是接下来我们会在社会各界看到的更多的身体力行,因为明天我们都会老去,谢谢,谢谢。
陈振德(86岁):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商铭(89岁):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个好地方养老。
葛增顺(75岁):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中老年人还是多出来活动。
王秀文(78岁):我希望我们国家的养老院越来越好,越来越人性化。
主持人:对于社会来说,老人们过得好不好是一个问题,其实就相当于对于我们每一个子女、每一个家庭说父母们过得好不好。连续两个月我们《财经频道》的《明天我们如何养老》的节目播出之后,大家都非常关心老人的话题,在我们节目走访过的空巢老人、农村的留守老人、城市里的老人这样的一些人群之后呢,大家都非常关注,这些天,秋天来了,重阳节到了,老人们还好吗,我们再回去看看他们。
8月13日开始,《财经频道》集中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围绕应对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资源如何配置,农村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如何养老,养老产业如何发展等各方面深入调查当前中国社会养老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10月12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真正体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目标,要走的路还很长。要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坚持政府引导和个人负担并重,政府宁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确保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投入。
9月22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民政部门今年将所掌握的彩票公益金的50%用于养老,将统筹研究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失独老人可以参照"三无"老人的养老政策。
为保障养老设施用地在土地供应计划中的落实,10月初,北京市国土局宣布,从明年起,把养老设施用地纳入本市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9月下旬,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联合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基金会网等20多家单位,共同发起公益助老,爱在身边的倡议。对《经济半小时》《明天我们如何养老》系列节目中,采访过的部分民办养老院和老人提供了资助。
朱盛楠(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中国基金会网宣传合作部主管):咱们这个活动已经在北京、山东、江西、广东这些省市,已经开展了咱们关爱老人这样一个专项的行动。
李玲玲是关爱老人行动组第一个帮扶的对象,她是江西省赣州市添立养老院的院长,2009年,投资600万元创办了这家养老院,由于养老院收费不高,她的养老院从开张到现在,一直在垫资经营,现在老人睡的床都很简陋,有些都变形了,李玲玲一直在四处寻找资金,想换一批适合老人用的床。
李玲玲(江西省赣州市添立养生院院长):像睡这张床的奶奶,她是静脉曲张,就是她的血管一定要回流,就是不能让她的脚平放,一定要抬高来放,所以我们平时就是拿一些枕头、被子,让她的脚靠起来,就是把脚垫高。
10月12日,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中国基金会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江西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向赣州市添立养生院,赠送了一批,老人专用的护理床,以及配套床上用品。
常达(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宣传活动部项目主管):由我们来出资16万元,为添立养生院购置100张护理床。
沈冬华(江西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另外我们江西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就是资助配套设施,就是床上用品,床垫、被子、枕头、床单。
李玲玲: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就为这事焦虑了有半年了,因为刚开始我们自己买的这个床,但这个床质量也有问题。
沈冬华告诉记者,这次关爱老人专项救助行动启动之后,他们未来的工作规划也有了新的想法。
沈冬华:对老年人,特别是残疾的老年人进行资助,是我们的职责,只有把他们都安置好了,让他们生活幸福,就是整个社会走向小康,是不能落下他们残疾人,不能落下老年人。
8月23日,我们在赣州的调查中,遇到了76岁的刘翼鹰,老人无儿无女,和96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俩人都没有退休工资,每个月的低保费加到一起只有600多元,根本负担不起养老院的费用,节目播出之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对两位老人进行了资助,解决了母子两人入住养老院的所有费用,现在,没有了牵挂的刘翼鹰发挥自己的特长,办起了免费培训班,教孩子们学滑轮、踩高跷。
刘翼鹰(76岁):我就说我们钱不多,我们不交钱,心里好像不好意思。
记者:但是大家都很担心您。
刘翼鹰:我就感受到无功不受禄,不好意思,我看到人家还更困难,我就想做点(帮别人)事情。
广东省信宜市80多岁的抗战老兵,林志中,也成了关爱老人行动组的帮扶对象,老人身体有残疾,行动不便,节目播出之后,广东省残联,联系上了林志中一家,在短短一周之内,帮老人完成了无障碍设施改造。
王睦雄(广东省残疾人辅具器具资源中心主任):他两个老人年纪是比较大,而且手脚也不大方便,我们当时就考虑到他进出家里,(进出)家门也不方便,所以我们在大门口跟他入屋的这里,给他做了斜坡,这样有便于他能够进出门。
林爷爷的三女儿告诉记者,有了无障碍通道,两位老人家,不用总是守在屋檐下数日子了,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到院子中间晒晒太阳了。
林爷爷三女儿:从这里慢慢走,慢慢走,以前要半个钟头,现在就快点了,现在整的好走很多了。
这次的改造包括增加无障碍斜坡,卫生间改坐便器,增加化粪池,配置残疾人辅具等配套设施,林爷爷高兴的领着我们去看看这个新安装的抽水马桶。
林爷爷:方便,方便。
林婆婆:我腰骨增生,很不方便的。
记者:现在呢?
林婆婆:这样扶着能起来。
84岁的王博文是一位空巢老人,已经一个人生活20多年了,王奶奶没有退休金,每个月女儿会给她300元钱的生活费,老人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节目播出之后,有多位热心人,愿意出资帮忙奶奶找一家养老院,但是,好强的王奶奶都拒绝了。
王博文(84岁):甘肃有一个好心人,他看了这个节目以后,他说,我住养老院的钱他包,我说咱们不能让人家包,以房养人,咱们把这房租出去,就够住养老院,不能靠人家。
善良好强的王奶奶让人尊敬,目前,奶奶所在的社区,专门安排了助老员,来帮奶奶定期做家务活,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生和中国基金会网的工作人员,也和王奶奶结了对子,常来陪老人解闷。
王博文:真好。
王奶奶说,她一个人生活了20多年了,平时就是看看电视,生活很单调,现在,有那么多人关心她,惦记她,她觉得很幸福。
王博文: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一辈子也没坐过好车马。
主持人: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希望不仅仅是在重阳节的这一天,在365天当中,所有的农村的老人,城市的老人,富裕的老人,不太富裕的老人,有文化的老人,相对来说没有太受过教育的老人,无论他们是谁,只要因为他们是老人都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我们背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实这是一句古文,其实这更应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百善孝为先。
我们祝愿所有的老人,我们也祝愿今天所有的中年人的明天,都能够老得更加从容,老得更加快乐,老得更加有尊严,我们祝所有的老人,重阳节快乐,天天都快乐,健康开心。
歌词:小时候,最盼过节,过节啦,过节,因为过节感动了老天爷,所以节日的天气很特别,清明节的雨,元宵节的雪,重阳节的风,中秋节的月,春节爱家、大团结,端午节爱国、好气节,家在传承、情在连接,中国精神大张扬,我的中国节,家在传承、情在连接,中国精神大张扬,我的中国节。
大家好,清明节的雨,元宵节的雪,重阳节的风,中秋节的月,春节爱家、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