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依赖度持续弱化
2012-10-21   作者:李文龙  来源:金融时报
 
【字号
  经过国庆长假,三季度经济数据与9月份房价数据同时公布,似乎多了某种涵义。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势头,但是中央坚定不移地贯彻房地产的调控,从前三季度情况来看,经济增长“去房地产化”效果明显。
  在调控大幕笼罩下,今年不论是房屋新开工面积还是商品房销售面积,均出现了同比下降,导致开发商投资意愿不足,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同比下滑16.6%。相较之下,固定资产投资依然保持着较高增速。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25693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了0.1个百分点。
  本轮楼市调控的最大疑虑之一,就是房地产调控会导致投资增速下滑,冲击其它相关行业,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房地产投资增速的鲜明对比,显示出经济运行已经适应了房地产市场调整,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承接了房地产投资下滑带来的空白,对因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冲击进行了有效缓冲,表明整体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业界普遍认为,虽然前三季度GDP同比仅增长7.7%,但仍然高于7.5%的年初既定目标,而且今年没有采取过大的刺激政策,这一速度属于更有质量、更有效率的增长。近期,外贸出现恢复性上升,PMI等经济先行指标呈现上行趋势,均成为经济逐步回暖的信号。经过前三季度的调整,钢铁、水泥等制造行业的主动去库存阶段行将结束,市场将逐步过渡到被动去库存和弱复苏期,经济运行企稳迹象明显。
  挤出房地产市场泡沫,是为了让经济增长更加具有可持续性,更有质量。事实上,在房地产业调整的倒逼之下,许多地区正进行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说,未来5年上海浦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预期超过1000亿元。由于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释放出的相当部分资源逐渐向新兴产业转移,为它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在结构性减税、货币政策微调等一系列刺激政策下,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正在由缓中趋稳向筑底企稳转变,未来宏观经济面的改善将为房地产调控提供更大空间,促使经济增长进一步摆脱对房地产业的依赖。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9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有24个,上涨的城市有31个。虽然涨价城市增多带来部分人群对房价反弹的预期,但是业界人士分析,勿需为此过分担忧。随着有效刚性需求因快速释放而逐渐消减,未来房价大幅反弹缺乏动力和支撑。事实上,9月份房价环比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4%。
  楼市运行总体平稳不仅表明,各项调控措施行之有效,而且市场主体已经适应了调控的力度和节奏。这一效果来之不易,期间经历了地方政府、购房者、开发商的多方博弈,甚至出现了“房闹”、“断供”等非理性现象,调控中也遭遇了诸多阻力。在土地出让金下滑以及地区经济增长减速时,一些地方政府一度出现放松调控的倾向。正是因为中央一再重申毫不动摇地坚持房地产调控,甚至对16个省市政策执行状况进行了专项督查,确保了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在地方启动新一轮的投资但财政吃紧之时,尚未出现明显的放松调控的迹象。
  但是应当看到,房地产调控的成效依然不稳定。目前的政策高压态势难以持续,一旦地方政府出于拉动投资或者其他利益需要,就会有放松调控的倾向,使调控效果大打折扣。而要打消地方政府的这一倾向,既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继续弱化经济增长对房地产的依赖度,又需构建起楼市调控的长效机制。  正如温总理近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指出,调控手段从长期讲还需要逐步完善,更加注重市场和法制手段。过去房地产市场之所以脱轨运行,源于交易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因而产生了不合理需求激增、房价飙升等弊端。这轮调控中,调控部门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总结出了限购、限贷等核心措施。这些并非是短期的应急之举,而是将来楼市理性健康运行的根本保障,应当作为长期性制度固化下来。在基本制度的保驾护航下,应继续探索房产税等市场化的抑制不合理需求的措施,让市场机制在调整供需结构上发挥主导作用,如此,不仅调控手段更为灵活有效,同时能够大大降低调控成本。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光环褪色释放房地产信号 2012-10-19
· 深圳房地产案件高发 2012-10-19
· 李宁:不会转型房地产 2012-10-18
· 1-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1046亿 同比增15.4% 2012-10-18
· 房地产调控本来可以做得很好 2012-10-1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