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9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9%,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这是年内继7月份之后,CPI同比涨幅再次回落到2%以内。分析认为,尽管当前物价上涨压力已经出现,但是至少在年内CPI涨势都可能较为温和,这为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带来了空间。 从9月份CPI的分项数据来看,食品与非食品价格涨幅出现反向,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较上月回落1.3%,而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4%,创17个月新高。其中,猪肉价格环比继续上涨2.3%,同比跌幅收窄,粮食价格环比、同比均有上升;受双节因素影响,衣着、娱乐教育等细项环比均有较大程度上涨,交通通信价格跌幅收窄;居住类价格已连续三个月上涨,服务价格同比涨幅2.3%为年内最高。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宇雯认为,9月份非食品价格上涨主导的新涨价因素较8月上升1.34个百分点,而翘尾因素大幅下降约0.47个百分点,使得9月CPI同比出现下滑。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今年以来“低通胀”的态势基本可以维持到年底,甚至明年上半年。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尽管CPI未来几个月内可能出现反弹,但是考虑到经济仍在趋势水平以下运行以及食品供应充足,未来的通胀水平仍将保持温和。这给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创造了条件。”他预计,中国未来还有25个基点的降息空间,人民银行也会继续运用数量型政策,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注入流动性。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表示,CPI再次低于2%表明国内需求仍保持在较为疲弱的水平上。 “大规模的逆回购操作未能明显推动经济增长,同时近期大规模的短期流动性注入和到期也导致了市场的波动性增强。M2同比增长14.8%,大幅高于市场的预期,未来是否进一步转暖仍存较多疑问。央行仍需通过降准来减缓经济的下滑态势。”刘利刚说。 不过,北京领先国际金融资讯公司首席经济师董先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9月份贸易数据、官方以及汇丰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已显露内外需筑底迹象,二季度起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已显著回升,货币扩张也超出预期,三季度流行的通缩担心被证伪,结合地产市场动态,四季度通胀风险上升,宽松政策应告一段落,避免滞后超调。 国泰君安宏观研究团队也表示,通胀维持低位有利于政策维持相对宽松,但考虑到目前贷款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央行降准降息意义不大,更多地体现在回购利率维稳和资金投放上。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日前对媒体表示,全球各大主要央行都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中国央行将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货币政策。本次刺激方案就规模而言将会是适度的,即规模足够大到能够稳定经济增长,但不会大到对未来造成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