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十一”黄金周前后,国内土地市场骤然升温,万科、保利、佳兆业等开发商纷纷出手。沉寂了近两年的土地市场,厮杀争抢的局面再次出现。握有大量现金的地产巨头出手阔绰,囊中羞涩的地产商同样也不甘寂寞,甚至不惜举债买地。这些现象是否说明,土地市场正在全面回暖?开发商举债拿地的信心又从何而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就此事发表他的分析。 马庆斌:目前的形势不能简单地说土地市场的全面回暖,个人认为应该是全国土地市场开始呈现分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有暖有冷,没有出现楼市的回暖。土地市场的回暖它的基础应该讲是不稳定的或者是不具备的,因此不能全面的判断回暖,而是一个总体的回稳过程。房地产企业来讲这种信心还是一种资金实力的支撑,这种信心来源于上半年很多房地产企业的销售业绩比较好,回笼了大量的资金。经过前一段时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压力,很多企业依然有这么好的业绩,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房地产利润空间还是比较大,我们政策还是有很大的调控余地,不要被这些所谓片面的声音吓住了,我们的政策不敢坚持下去了。另一方面就房地产企业来讲,这种信心除了前期的资金回笼的实力以外,更多的是对当前经济形势下很多资金还找不到更高的回报率项目下的一种冲动。 目前整体经济低迷,房产销量又处于低谷之中,一些开发商举债买地,将面临怎样的风险? 马庆斌:简单来讲,风险无非就是由于房子卖不出去,资金链可能出现断裂。因为这个,在当前情况下一北一南也出现了两个比较典型的地方。房地产有房产和地产两个概念,一方面来讲可能是卖房子赚钱,另外一方面是卖地,很多房地产商之所以敢举债买地,他也许想从两个渠道,要么卖房,要么卖地来,也就是说他买了地未必建房子,也有可能通过囤地卖地赚钱。其实这背后就有一个大的风险,如果很多房子建起来不是为了自住不是为了经营,仅仅是为了投资而没有产业基础,或者没有购买实力,那么这个风险也是存在的。 对于土地市场升温,监管者始终保持警惕态度,以防止影响整个楼市预期,干扰宏观调控。这其中,有哪些问题,是我们不应忽视的? 马庆斌:短期来看就是地方政府监管不利,很多开发商可能买了地以后囤着捂着不建房子,因为地总是有限的,他通过卖地也许可以赚钱。另外一个,即使建了房子也有惜售或者捂售,这两种情况下也会使得当前很多政策受到很大的一些影响。就下一阶段来讲,房地产调控政策除了在限贷限购等需求上面继续保持一定的力度之外,我想是不是应该继续完善,从供给角度也应该有新的办法。从长远来看,如果我们不解决中国土地市场或者房地产市场的病根的话,所有的政策都是属于脚痛治脚。这样来看,还要建立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农村有房无人住;另一方面,很多人来了城市又没有房子住。一方面大量的地在浪费着,另一方面城市里面很多房子建设用地紧缺,当前来看,土地市场这种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也是土地市场出现非理性的一种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