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涨跌直接关系普罗大众,因此难免会有这样的问题:如今的金融市场都是由谁在做日常的买入和卖出?谁能决定股市涨跌?
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个“主宰者”并不是像保尔森一样的基金经理,也不是像巴菲特一样的投资大师,而是冷冰冰的计算机。
这些智能、冷酷的机器人,能在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发出交易指令,完成数量巨大的卖出或买入操作。这也就是众人口中的高频交易或者高速交易。
“高频交易”是华尔街的高频词汇,代表一种由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和复杂的运算所主导的股票交易。这些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程序化交易,交易量巨大,持仓时间极短,以便从极为短暂的市场变化中寻求获利。执行高频交易的证券公司甚至为了争取千分之一秒的优势,将服务器安置在交易所附近或同一个建筑里,以缩短光缆传输的时间。
在美国约2万家券商中,高频交易券商仅占2%,但其交易量却占市场容量的70%以上。因此,高频交易对市场有绝对的影响力,是推动股市上涨或下跌的主要力量。
这样一个现状却引起监管者的反感,高频交易面临的监管压力与日俱增。法国开始对高频交易收税,德国除了征税外,还试图通过法令强制金融市场设置熔断机制,以便能在市场发生异常波动时,随时中断高频交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在积极酝酿新的监管措施,并加强对高频交易的监控和调查,试图削弱和限制高频交易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针对高频交易的“敌视”举动接二连三,原本平静运行的高频交易一时间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其实,高频交易的诞生对市场来说,不乏好处。其中最大裨益就是加快交易,增加市场流动性,并降低交易成本和买卖价差。为高频交易辩护的人还认为,高频交易全部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增加市场透明度。而且高频交易可以同时处理大量信息,这是普通人无法完成的。
但是,高频交易优点突出的同时,缺点也显而易见。由于是程序控制的自动交易,一旦设定错误,便可以在瞬间发出大量错误交易指令,导致金融市场瞬间发生剧烈的异常波动,殃及普通投资者。
从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底,交易资料库的开发商Nanex记录下了2000多起非正常的股票波动情况。
今年以来,祸起高频交易的事件也屡屡发生。先是脸谱上市首日便出现“技术故障”,令投资者受损;后是骑士公司出现“技术漏洞”,导致这家老牌券商短时间内损失四分之三的市值,一度濒临破产边缘。而最近的案例发生在10月5日的印度股市,因为高频交易出错,印度股指瞬时下跌16%,市值蒸发600亿美元。
虽然说,这些所谓的技术错误都是因人而起,归根结底是“人祸”,但是作为监管者,他们还是不能任由普通投资者处于被动局面而不闻不问。尤其在当下,金融市场仍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全球经济又不断放缓、信心尚且脆弱的时候,各国监管者自然希望不确定性越少越好。
而德国,这轮监管浪潮中的急先锋,一度扬言要终结高频交易,其实也是对当前金融市场极为敏感、过度紧张的表现。毕竟欧洲仍深陷债务危机,作为领头羊的德国要想稳住阵脚,势必要身先士卒,为其他成员国做出表率,竭尽全力保证金融市场稳定。
况且,就像资深投资分析师Barry Randall说的那样,就在高频交易被广泛普及之前,金融市场一样运转高效,因此无需担心取消高频交易会让社会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