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迅猛发展后,中国已经牢牢占据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位置。但荣光背后,许多以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进入资源枯竭期后,不断被单一的产业结构和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所“啃噬”。这些被“掏空”的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举步维艰,陷入“矿竭城衰”的困境。 辽宁阜新、吉林辽源、河南焦作、山东枣庄……这些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鼎鼎有名的资源城市,都曾因资源枯竭陷入困顿。2001年,国务院确定辽宁省阜新市作为首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后,资源枯竭城市如何通过经济转型“焕发新生”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十年过去,中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在建立多元化产业体系、棚户区改造、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努力已经显效。大量“因资源而生、因资源而兴、又因资源被困”的城市逐渐摆脱资源“捆绑”,以新貌示人。 破解难题,既非一蹴而就,难靠一城之力,更不能“一刀切”。其间,各城市在“逆境突围”中的智慧和探索颇值一提。 河南焦作市,这座有百年煤炭开采史的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后转以旅游为支柱产业,至2011年旅游综合收入已突破170亿元人民币,占地区生产总值11.4%。昔日的“煤城”变成了以山水美景著称的“美城”。 湖北黄石市,青铜冶炼史逾3000年,曾是“百里黄金地”却也因矿而衰。十年前,全市有超过10%的城市家庭居住在棚户中。为了改善民生,黄石探索出结合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的住房保障新模式,实现“矿竭城不衰”的转型。目前,黄石164片棚户区已开工改造89片,有70%以上居民迁出棚户区进入新房。 山东枣庄市,这座传统“煤城”,一手以煤炭精深加工为突破口进行工业转型,一手重建台儿庄古城发展旅游业。现在枣庄每年1200万吨煤炭转为精细化工产品,虽然比过去少了一倍多的产量,却产生了超过以往的经济效益。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业依托新开通的京沪高铁发展一年多来,接待游客230万人,带来近30亿元的收入。 宁夏石嘴山市,在煤炭资源枯竭后,力主改善生态,将城市从黑灰漫天的煤场变为山青水绿的“塞上江南”;吉林省辽源市,转型成为全国知名的袜业名城;黑龙江大兴安岭市,转变林业主攻方向,减少森林消耗,增加森林总量,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增长”…… 十年来,这些资源枯竭城市经济活力逐渐增强,转型前经济低速徘徊的情况正在改善;这些城市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的局面有所改变,经济发展对采掘业依赖降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这些城市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截至去年,近200万户居民迁入新居;这些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9月25日谈及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及棚户区改造时专门强调,要把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棚户区改造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棚户区改造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巨大潜力源泉。 为促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自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下达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资金463亿元人民币。针对资源枯竭城市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安排68.4亿元。相关部门表示,未来仍将进一步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偿还旧帐,不添新帐”,为防重蹈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覆辙,中国现已将典型资源富集地区列为全国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试点;研究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用于恢复生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等;同时,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