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居城市成为普遍追求的背景下,“宜居城市”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成为众多人关心的问题。对此,群众头脑中对宜居城市的几个问号有待解答:一个城市如何才是“宜居城市”?我们如何才能近距离拥抱宜居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如何保障饮用水安全?
“宜居城市”有怎样的考评体系?
多位专家表示,建设宜居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文化等多因素影响,城市间对宜居城市建设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应用存在不同的认识。
马来西亚房屋和地方政府部长曹智雄在中国-东盟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南宁论坛上表示,所谓生态宜居城市,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就是拥有良好的生态系统,能够增进和加强人们的生活舒适性,并通过有效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使社会民生得以发展的城市。曹智雄介绍,现在马来西亚正不断努力,促进城市的生态健康,使宜居城市成为人们居住、工作以及娱乐的一个很好的地方,增强它的魅力。
2007年4月19日,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过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服务和指引全国“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作为导向性的科学评价标准。它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个方面的评分。
南宁市副市长魏凤君介绍,宜居城市是城市的发展目标,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改善人居环境,不断调节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基本要素间的关系,促进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更具效率的城市整体环境建设,是创建以人为本,以和谐为根本特征的宜居城市有效的途径。
魏凤君表示,在生态宜居城市的六个方面中,南宁市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园林绿地建设、水环境改善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已在国内处于较好水平;而在软件方面来看,南宁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荣誉,在生活便宜、公共安全等方面也达到了较高层次。“虽然南宁在绿城、水城建设等方面取得佳绩,但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无止境,它将是南宁这座城市不断努力的目标。”魏凤君说。
我们如何才能近距离拥抱宜居城市?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兼联合国人类居住区规划署副执行主任卡西拉博士透露,中国和许多东盟国家已经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基础设施滞后及水污染等方面的应对不足影响了城市的宜居性,因而应采取措施让城市更加生态、环保。对此,专家认为在做好相关城市规划的同时,还应在城市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运用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实现绿色、环保、宜居的目标。
实际上,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以采用新的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为主要内容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新选择。
长期致力于交通规划理论研究的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介绍,北京等大城市出现的拥堵难题说明当初的规划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如今的交通需求,因而建立低污染、多元化的协调交通系统成为必要。
“生态宜居城市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面向生态宜居城市的绿色交通系统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最小的环境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合理交通需求这样的一种综合交通系统,它的主要特征应该是以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为主导。
陆化普建议,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应更多注重紧凑型发展与TOD模式(公交导向开发模式)。“在公交站点附近实施高强度开发、混合土地使用,提供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TOD范围内配置完善的生活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实现短距离出行利用步行、自行车,中长距离出行利用公共交通。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越发展,建筑活动越频繁,却也因此带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降低了城市宜居生态指数。因而,建筑物的节能环保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绿色建筑成为生态宜居城市的必然选择。
在建筑行业采取什么方法可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浙江大学建筑学系教授沈杰对此表示,除了从设计阶段及选用建筑材料等方面考虑节能,也应积极考虑如何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沈杰透露,由于城市高空风比较大,因而如何在建筑中把风利用起来是一个可做大文章的地方。“广州的珠江城的建筑中有设备层,里面设置了高性能的涡轮发电机,可利用风这一再生能源进行风力发电,效果较好。”
南宁市副市长魏凤君称,在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南宁市也十分注重城市的生态性和宜居性。在南宁市裕丰?英伦小区,不仅采用了新材料,还大范围采用了LED光源。此外,南宁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大量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建筑,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模式。
生态宜居城市如何保障饮用水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长期从事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他表示,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全球危机,而宜居城市应具有的六方面内涵中绝大部分与水有密切关系。水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作为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饮用水安全是维护城市民健康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保证。
为提高市民的用水质量和饮水安全,侯立安建议,在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同时,利用海水淡化等新技术促进新水源的开发。同时,加大宣传营造气氛,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尤其是在工业节水方面要提高其再次利用率,要争取到2050年前后将工业用水的重新利用率提升到85%。
为实现这一目标,侯立安建议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控制。“对城市和城市周边的大型污染企业该关的要关、该停的要停,否则饮用水安全无从谈起。”他同时表示,要加强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技术研究,尤其是要提升城市污水利用率,争取到2050年前后达到100%。
“新加坡在城市污水利用方面采取的是集中化方式。”韩国成均馆大学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托尔斯滕?施伊泽介绍,新加坡利用先进技术把城市废水经过四个阶段的处理后将其变为饮用水来源,帮助解决了污水处理及用水不足的问题。“2011年,新加坡通过这种方式所得到的可饮用水相当于所有用水量的2.5%,这为一些缺水国家如何满足人们的宜居需求提供了借鉴。”托尔斯滕?施伊泽说。
多位专家表示,生态宜居城市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通过相关部门及市民的共同努力,生态宜居城市的早日实现并不遥远。南宁市市长周红波介绍,为进一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中国-东盟区域内各城市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机制,共同加强生态环境表示环境等方面的管理和保护,携手解决重大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共同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