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赚钱的业务,却让海通证券做成了亏钱的买卖。
这就是海通证券投行部以余额包销方式,操作中天科技、卧龙电气、威海广泰公开增发项目所带来的结果。
由于投资者认购不积极,身为主承销商的海通证券只得包销了一半左右的增发股份,截至9月23日,海通证券持有上述三只股票,目前已经浮亏超过5亿元。
“发行价不像定增可以打折,上市当天很容易就破发,普通投资者又不像券商还能赚点承销费,怎么会有人积极认购呢?”一位专门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的私募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公开增发成“只向海通增发”
尽管早在2010年5月就已完成增发,但因包销而入股卧龙电气的海通证券,至今仍是该公司第二大股东。
数据显示,以海通证券为主承销商的承销团,总共包销5331.97万股卧龙电器,占该次增发的97.53%。其中,海通证券认购5330.90万股,占比99.98%。
增发完成后,海通证券以12.53%的持股比例,一跃成为卧龙电气二股东。对应17.74元的增发价,海通证券的认购成本达9.46亿元。
这一现象,与海通证券承销的中天科技公开增发项目,如出一辙。在承销团包销的中天科技4115.83万股中,海通证券包销4115.42万股,占比高达99.99%。对应23.80元的增发价,海通证券为此掏出了9.79亿的真金白银。
然而,与坚守中天科技不同,海通证券已先后4次减持卧龙电气。
实际上,卧龙电气完成增发后短短一个多月内,海通证券就已开始减持。卧龙电气当年中报显示,海通证券减持其1569.92万股,仍持有3760.98万股。对应19.08元的区间成交均价,海通证券套现近3亿元。
此后,海通证券又先后三次减持卧龙电气,以每次减持所对应的区间平均成交价计算,海通累计套现近3.80亿元。
至此,海通证券已收回现金6.79亿元。
海通成“包销专业户” 3项目浮亏逾5亿
在去年中期一次10转增5.98股的分红方案之后,海通证券持股数增加392.89万股,累计持有卧龙电气3420.43万股。
9月25日,改股收盘价为4.44元,海通证券所持股份对应市值仅为1.52亿元。
据上述数据粗略计算,尽管在增发之后及时减仓,但海通证券包销的卧龙电气增发股份,目前累计浮亏仍达1.15亿元。
中天科技浮亏3.74亿元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威海广泰身上。
威海广泰增发股份2328.02万股,发行价格每股20.06元。与中天科技、卧龙电气一样,投资者认购威海广泰增发的股份仍然“冷淡”。
公开资料显示,威海广泰的原股东优先认购209.15万股;此外,网下申购只有两家公司:江苏瑞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获配700万股,福建鑫鑫投资有限公司获配50万股;网上申购293.18万股。上述三种方式认购股份数仅占该次增发的53.79%。
剩余的约1075.68万股,则只好由主承销商海通证券包销。按照20.06元每股的发行价格计算,海通证券的投资成本为2.16亿元。
上述公开发行股份上市之后,海通证券便对威海广泰进行了减持。2011年8月26日至9月27日,海通证券通过二级市场减持30.54万股。
据WIND数据显示,上述减持阶段,威海广泰的区间成交均价为19.00元,海通证券仅套现580.35万元。
2011年9月28日,威海广泰进行中期分配,每10股转增8股。
之后,在2011年9月28日至12月21日期间,海通证券再次通过二级市场减持344.89万股。对应10.13元的区间成交均价,海通证券套现3493.77万元。
截至2012年上半年,海通证券仍持有1536.35万股威海广泰。如果下半年海通没有减持,按照9月25日的收盘价8.07元计算,海通持有威海广泰的市值仅有1.24亿元。
与海通证券最初的投资成本相比,包销威海广泰只是让海通证券浮亏5100万元。
而中天科技的包销则没那么幸运。9月25日,中天科技收于8.17元,而从未对其进行减持的海通证券,在该项目上的浮亏已经高达3.74亿元。
至此,海通证券包销上述三只股票所造成的累计浮亏已经高达5.40亿元。
实际上,这一浮亏已经远远超过了海通证券投行部通过上述三个项目所获得的承销和保荐收入。
“发行费用中,券商的承销费和保荐费是大头,其余的加一起可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可能只是个零头。”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告诉21世纪网。
公开资料显示,威海广泰的发行费用总额为2913.28万元,其中承销费用2400万元,保荐费用200万元。
此外,中天科技的承销保荐费用合计6200万元;卧龙电气增发A股发行费用总额合计为4401.84万元(包括承销费、保荐费、中介结构费、发行推介费用、信息披露费、登记托管费)。
如果按照威海广泰的承销费率计算,则卧龙电气和中天科技的增发项目,海通证券分别可获得3916万元和5518万元的收入。
海通证券保荐和承销上述三家公司的增发项目,累计得到1.2亿元的营收。然而,与自营业务目前超过5亿元的浮亏相比,该笔承销费只能是相形见绌。
“市场不好,大家都知道公开增发比较困难,作为我们,对于包销的形式还是比较谨慎的,不会盲目的大规模接这类项目。”另一家中型券商的投行部负责人对此坦言。
25日下午,本报记者就此致电海通证券投行部副总裁任澎,但其以“要赶飞机”为由,婉拒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虽然很难说有赚钱效应,但是对券商而言,投行做公开增发项目能够维护品牌效应,扩大市场份额,以及提升投资金额,所以还是会做一些,但像这么频繁就有点得不偿失了。”上海某大型券商投行部董事总经理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