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控制与管理应用的企业已达83%;钢铁、化工、汽车、船舶等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7%,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逾58%;大型骨干企业的信息管理和业务系统进入应用集成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开始建立。《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安徽采访中发现,该省通过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以往人们印象中的“重、笨、粗”工业正在迈向“高、精、尖”。
“目前,安徽已培育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05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19家。”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处处长石象斌介绍说。
走进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到处都是信息化的影子,涵盖了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网络工程和信息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各类信息系统,已深入应用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并作为企业经营准则的一部分以“立法”的形式写进了《JAC宪章》,信息化的深度推进使江汽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省会合肥,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合作,建立了合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区,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全市首个“数字园区”。示范区以重点企业为基础,在全市范围内精选了合肥京东方等10家单位作为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选择江淮汽车制造执行系统等20个项目为两化融合示范项目。通过发挥示范区和示范企业的作用,逐步扩大到全市其他园区和全部重点企业,使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经济发展和产业拉动作用不断加强。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安徽全省工业化水平也从2005年的
34.3%提高到2010年的43.7%,工业增速连续多年超过全国水平,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众多企业成为两化融合工作的“尖兵”。其中,合力叉车集团、江淮汽车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成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马钢公司和铜陵有色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示范企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快速推进,涌现出星马汽车、华星化工等一批实施信息化卓有成效的企业。
在马钢新区能源控制管理中心,信息高度集成的能控主机可实现对煤气系统、空压站、蒸汽、氧氮氩、给排水、供配电等19个站所和管网的设备集中控制,并实时监测焦化、烧结、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主体工艺共20000多个重要生产用能信号,实现了能源设备的实时监控和能源调度、能源管理一体化。
“可以说,企业普遍有着推动信息化的强大动力和积极性,但也存在不少影响两化融合进程的因素,需要的就是政府‘再添一把火’。”石象斌说。如两化融合的立法相对滞后,信息化推进专职部门的体制仍未理顺,社会层面缺乏信息化专业人员和技术队伍,两化融合的水平、效益还没有科学合理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人才等诸多“瓶颈”。
为此,安徽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加大两化融合的推进力度,除积极推进企业和区域层面的试点示范外,加快两化融合法制化建设,尽快制定《安徽省信息化条例》等法律法规,以规范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使全省信息化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设立针对企业的引导资金,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帮助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建立健全企业推进信息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制造装备、业务流程、生产要素等方面的全面渗透和广泛应用,和在工业设计、生产、经营各环节的集成应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性能、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减少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从而加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