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欧债危机对国内银行海外布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欧元区银行系统性风险依旧如高悬的达克摩利斯之剑,在面临存贷进一步萎缩等窘境下,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已下调了多家欧洲银行评级,正因如此,欧元区不少银行纷纷开始挂牌转让。9月17日,有消息称建行正酝酿斥资150亿美元整体收购欧洲一家银行,或者参股一家较大银行至少30%至50%股份,区域倾向于在德国、英国和法国。对此《经济参考报》记者致电建行,建行并未否认这一消息。
同日,央行发布《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采取行之有效的海外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型人才储备,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金融机构。”
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的专家认为,当前欧元区银行的出售价格均比较便宜,这就开启了国内大型银行海外布局的良好时机,但不可否认的是,收购外资银行存在多方面的风险,这需要在做评估时全面考量,因此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策略 中资银行将加速海外布局
在银行业整体业绩增速明显放缓之时,今年上半年,中、农、工、建、交五大行的海外资产规模和利润却逆势而上,增幅远超银行业总体水平,其中,建行境外机构上半年总资产较上年末增长22.37%。
据了解,目前建行在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等地设有9家分行,在莫斯科和台北设有2家代表处,拥有建行亚洲、建银国际和建行伦敦等3家经营性全资子公司,覆盖五大洲13个国家/地区。在建行的《2011-2015年海外发展规划》和《落实海外发展规划的工作方案》中也提出了未来海外发展的方向,即在业务发展方面,坚持“深化跟随、加快落地”的总体经营策略,以“走出去”国内重点企业、海外机构所在地与中国经贸投资往来密切的客户及当地优质客户为重点服务对象,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在网络布局方面,“做强亚太地区,扩展欧美网络,开拓新兴市场”,统筹协调自设与并购等多种拓展方式,力争到2015年完成在新兴市场、重要目标市场和主要金融中心的机构布局。
建行国际业务部人士认为,发展海外业务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为国内客户以及“走出去”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在欧债危机形势依然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各银行通过自设机构、投资并购以及依托合作伙伴等方式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其中,海外并购作为快速扩张的方式,成为中资银行国际化版图中重要的部分。今年上半年中,工行全资子公司工银欧洲在波兰开设分行的申请得到了波兰金融监管局的正式批准,成为第一家获准在波兰营业的中资银行;并且还收购了美国东亚银行80%股权的申请得到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正式批准,实现了中资银行对美国银行业机构的第一次控股权收购。
除建行外,工行的境外机构总资产已达1666.5亿美元,比2011年末增长33.6%,且实现税前利润8.64亿美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7.6%,比集团税前利润的增幅高出了5个百分点;中行上半年的境外机构资产总额比上年末增长18.98%,占集团比重23.84%,比上年末提高1.45个百分点,同时也有大约20%的净利润来自海外业务;农行已在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1家海外分支机构,与111个国家和地区的1362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
有机构统计,在2002年至2011年10年间,中资银行总计完成了38项海外并购,金额高达201.6亿美元。
形势 欧元区银行对外来资金需求强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今年4月份发布的一份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如果欧洲国家政府未能兑现承诺遏制住债务危机或者面临欧洲金融防火墙无法抵御的冲击,那么欧洲银行业可能将被迫在2013年底前出售最多3.8万亿美元资产,并缩减放贷规模。
这份报告针对包括法国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在内的58家欧洲银行,IMF预测在这样的情景之下,欧元区17国的GDP将比现在的预期再低1.4%,甚至在基础假设的情景下,IMF预计欧洲银行业的总体资产负债表可能将最多缩水2.6万亿美元。
交通银行金研中心研究员陆志明认为,由于眼下欧元区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融资的成本非常高,而在新股发行方面,欧元区银行股价正处于低位,稀释大量股权还难以得到足够的资本金,因此,唯一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办法,就是出售能盈利的优质资产。“包括德意志、法兴、法国农业信贷、西班牙桑坦德等银行均已出售了部分位于拉美、亚洲地区的业务。”陆志明说。
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对于中资金融机构海外战略方面则强调,将完善金融机构“走出去”相关制度,引导金融机构采取行之有效的海外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型人才储备,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稳健拓展国际业务,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快发展有利于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和企业“走出去”的对外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对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的监管,推动建立跨境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机制。
事实上,中资银行在境外业务也可通过设立分行或子行的方式进行布局,但是,“设立分行因为各地情况不同,除了审批和建立门槛外,同时还需要熟悉当地的客户或者业务,这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收购就很好地解决了适应环境的问题,比如能够便捷地获取原有的客户、雇员和业务,会更快地熟悉和融入当地金融市场。”德勤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服务行业战略与运营咨询服务负责人王锦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风险 收购欧洲银行机遇与挑战并存
然而,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同样认为,金融行业跨国并购虽有机遇但陷阱也颇多。王锦进一步分析称,“这其中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比如在银行破产规定里面整体的具体安排;业务经营风险;当地监管规则的风险。另外还有员工成本高风险,实际上,欧洲地区对于养老金、工会、裁员等方面的规定非常多,其员工成本也是很高的,这一点大家往往表面上未必能够看得到,因此,之前我们做企业并购之后,很多企业都认为这是一个泥潭或者是比较大的投入。总的来说,中资银行在海外发展还是要看战略规划和区域覆盖的要求。”
而外部风险包括,欧洲当前的经济环境并不明朗。“我们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推动解决包括希腊、西班牙等国在内的欧元区经济危机,现在有一些积极的效果,而欧洲的银行大多数都是上市银行,目前的股价非常便宜,这对于国内银行而言是一个介入的好时机,但欧洲的银行存在隐藏的坏账风险,这需要国内银行在收购时特别注意。”一位国有大行研究人士对《经济参考报》分析称,“另外,目前挂牌出售的欧洲银行,大部分都是小银行,业务量非常单一,甚至只有传统存贷和资产管理,因此收购这类银行对于中资银行是否有提业务能力的价值,还有待考虑。”
就在刚刚结束的2012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同样表示,欧洲危机还没有过去,欧洲距离真正解决危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在金融危机期间部分国有化的银行因估值较低而成为较好的并购目标,但目前横在中资银行面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很难确认欧洲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实际资产情况,这样就难以对银行的账目价值进行定价。事实上,现在针对欧美银行的并购案也寥寥无几。
甚至,美国对于欧元区银行的态度就截然不同。有外媒报道,美国的银行已利用信用违约互换(CDS)等对冲工具,缩减了对陷入困境的欧元区国家的净敞口,与此同时,美国的银行也展开了更多幕后行动,确保控制在欧元区开展业务的风险。
事实上,中资银行与国际跨国银行之间的差距较大,到海外并购银行也并非易事。有分析人士称,虽有中国工商银行以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是目前为止中国银行业在海外的最大一笔交易成功案例,但之前民生银行在收购美国本土商业银行——联合银行(UCBH)过程中,也发现多处问题,最终让民生银行蒙受8.87亿美元损失的教训,同样,国开行收购巴克莱银行经营过程也曲曲折折。
陆志明进一步分析认为,可以预计的是,欧元区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处于高位,中短期内由于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恐怕不会有明显的改善,这都可能对中国与欧元区的贸易往来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很可能还会冲击中国企业境外分支机构的经营稳定,对国内机构持有的欧元计价资产造成一定的损失。
建行董事长王洪章也坦言,“并购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比设分行要复杂得多,设分行只是和监管当局打交道就可以了,并购需要跟几方打交道,还要考虑到市场的震动。”但是,他仍乐观地表示,“今年内能完成一笔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