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的城市化,被视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然而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已成为近三十年来之怪现象,农民的权益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这种“低成本扩张”的城市化模式已经难以持续,无论是空心化之痛、拆迁难之惑还是资本化之变,这片土地上出现的新现象都反映出现实变革的迫切需求。
  在《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到的专家学者看来,土地“权变”,正是要让农民获得更有保障的土地权利和增值收益,进城后获得更为平等的就业、住房、社保等权益,改变农民难以分享城市化发展成果的利益分配格局。
  突破口:征地制度改革条件成型
  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下,征地拆迁是近年来诸多社会矛盾的引爆点。《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调研时听到不少地方干部表示,征地拆迁是“天下第一难”。…【全文】
 
 精彩阅读
核心点:调整利益分配格局
  中国的土地问题,一头连着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一头连着工业和城镇建设。陈锡文认为,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的矛盾关系到国家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格局。
方法论:农民有更大的自主权利
  农村改革30多年的经验表明,“还权于农”是解放农村生产力,从而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农村土地面临新一轮变革的历史阶段,赋予农民更大的自主权利、更注重农民的意愿和实践,仍不失为最重要的“方法论”。
效果图:让人口城市化赶上来
  经济学家厉以宁曾经提到过“两只老鼠”的故事,农民进城打工,房子一把锁锁上,成了老鼠窝;进城的时候没有钱,一家子只能住地下室,成为“鼠族”。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权属管理工作薄弱,土地等产权关系混乱。各地农户掌握的土地、房屋、林地、水面等资源除了自身耕种、居住和经营外,很难进入市场流通或流转。一些无力耕作或无力经营的农户往往视之为“鸡肋”,特别是一些常年外出的打工族,更是将其长久闲置,成为一种死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多地试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以土地资源入股、股份合作和抵押贷款等促进农业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使农民分享到了资本参与分配的改革成果,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权益,也为夯实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开辟新路。
  武汉模式:农民从“无产者”变身“资本家”
  武汉将农业资源确权登记,将企业和农民手上的资源整合起来,作为产品在公共交易平台进行交易,通过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组织进行融资,以资源入股、股份合作和抵押贷款等方式,实现资源资本化。…【全文】
 
 精彩阅读
益阳模式:政府信托集中农户分散土地
  2009年,湖南省益阳市开始在沅江市草尾镇试点“土地信托流转”模式,通过“政府信托”的方式将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再以合同方式流转给农业公司或大户,这种政府扮演“中间人”角色的“益阳模式”,在破解传统流转中协议松散、频繁违约等难题方面,正在写下自己的答案。
鲁皖模式:农民自发向规模经营过渡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山东、安徽、黑龙江等的采访发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剧农村优质劳动力外流,土地托管服务社在当地部分农村逐渐流行。
焦作模式:聘"职业农民"变身农业链主
  河南焦作市农民合作社近年来蓬勃发展,一些合作社大规模流转耕地、实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聘用“职业农民”,迅速整合产业要素,出现公司化发展势头,正在变身为农业产业链“链主”。
 
 
  “征地拆迁是‘天下第一难’!”——这几乎是当前地方干部的共同看法。《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江苏、海南、北京多个农村通过“产权调换”制、“集体股金”制、“同地同权”制等创新,探索让城市化、工业化成果“反哺”农民的新方式,使得农民从害怕征地转变为积极参与,逐步探索出来一个行政权力与民事权利互不侵犯、行政调控与市场配置边界清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新格局。
  推进征地拆迁存三大矛盾
  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严之尧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征地拆迁规模大、速度快,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重要支撑。然而,在快速推进中也出现了三个明显的问题,导致社会矛盾突出,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全文】
 
 精彩阅读
  苏琼模式:“产权转换”
  记者在江苏泗洪上塘乡、石集乡、昆山花桥镇采访了解,三个乡镇都在“中心镇”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拥有商品住宅产权,以置换农民住房。“产权调换”后,农民住房价值普遍增长2至3倍。“搬进中心镇二层小楼,一套房子值四、五十万,还能抵押贷款,农户都愿意。”
  月川模式:破解"城中村"改造难题
  城中村改造是当前许多大城市面临的另一个“硬骨头”。月川社区是三亚市最大的城中村。
  北坞模式:村集体破冰小产权
  “要让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享有最大利益,我一直主张,自己的地自己开发建设,把产业留给农民。”北坞村村支书张泉说,“不然的话,开发商全把地‘研究’走了,你再想发展自己的产业就没有地了。”
 
 
  断壁残垣、荒草丛生、大门紧闭、空无一人……这不是戈壁大漠边缘的废城,而是中国东中部农村里真实的一幕。
  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不少远离城市的村庄普遍出现“空心化”现象。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大量的宅基地及地上房屋常年无人居住,甚至坍塌损毁,这不仅成为农村环境整治的“顽疾”,也造成宝贵的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村庄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
  地处胶东半岛的乳山,是山东省30强县市之一,兼有南部沿海和北部内陆山区乡镇。乳山市政府开展的农村住房调查显示,与南部沿海多数村庄大约10%的房屋空置率相比,北部内陆山区经济薄弱村的空置率在26%左右,部分村庄的空置率甚至在40%至50%。 …【全文】
 
 精彩阅读
  空心村综合整治潜力超亿亩
  村庄“空心化”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2012年3月底发布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认为,中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应积极推进“空心村”综合整治,以破解土地供需矛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空置宅地集约利用难
  当前,村庄“空心化”带来的土地浪费十分惊人,但受限于当前宅基地流转及房屋产权法律法规的制约,加上这些空闲宅地单位面积普遍较小且处于分散状态,这些空置宅地集约利用面临三大难题。
  规划缺失致无章可循
  “我搞了一辈子土地规划和整理,这些年感到痛心的是,我们的农村规划没有做好,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最缺少规划,许多村庄治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长期关注村庄治理的湖北省黄石市国土资源局高级工程师赵利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