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4%,非食品价格上涨1.4%。尽管该数据依然处于较低位,但与上月相比,同比涨幅已略有反弹。考虑到全球农产品减产传导到我国食品价格,欧美竞相酝酿出台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助推通胀,以及近期基础投资加快等因素,年内通胀卷土重来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影响因素1 全球粮食均减产
8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4%,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1.08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8.5%。然而,这并不能消除人们对于下一阶段猪肉等价格带动食品类价格反弹的担忧。担忧的原因之一,是一种叫做“豆粕”的东西。
由于世界大豆主产区之一美国大旱,大豆及其制品价格一路上扬。近期芝加哥交易所9月交割的大豆期货平均价比年初上涨超过40%。而大豆的一种副产品、作为牲畜与家禽饲料主要原料且可替代性较低的豆粕,价格也水涨船高,国内现货市场价格已超过4500元/吨。
豆粕价格上涨,很快会传导至许多食品大类。受饲料成本上涨影响,猪肉、牛肉、鸡蛋等下游产品价格都会受到牵动而上涨。事实上,这种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国家商务部公布的农副产品价格走势显示,全国鲜猪肉批发价格已经从8月3日的19.82元/千克,上涨至8月31日的20.29元/千克。
除了豆粕,今年以来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接连出现灾害性天气,导致多品种粮食减产,而我国部分作物对外依存度正不断提高,由此可见,粮食价格波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影响因素2 又闻“量化宽松”
另一个可能引发通胀反弹的因素,是全球范围内箭在弦上的新一轮宽松刺激计划。这被视为提振当前世界经济尤其是欧美发达经济体复苏的强心剂,但同时,这把双刃剑也意味着新一轮的印钞竞赛,伴随着货币贬值加速,通货膨胀山雨欲来。
上周五,美国股市收高,纳斯达克指数创12年来新高。投资市场表现出的这种乐观情绪,恰恰来源于一个“坏消息”――当日公布的美国非农就业数据糟糕,新增就业岗位大幅低于预期。各界因此猜测,美联储在本周将举行的议息会议宣布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的可能性因此大幅提升。而此前,欧洲央行宣布债券购买计划,也刺激欧美股市大涨。
欧美发达经济体纷纷酝酿、出笼的宽松货币政策,被资本市场视作久旱甘霖,也被视作撬动低迷经济全面复苏的杠杆,然而与此同时,这也可能对中国经济带来冲击。以QE3而言,虽说美联储量化宽松刺激需求增长,也有助于暂时缓解中国出口下滑的疲态,但更重要的是,QE3将进一步加速美元贬值。另外,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原油、铜、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又将面临价格上行,由此带来的成本压力,对于困难不小的中国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影响因素3 大规模投资重启
近期,投资项目集中公布获批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当前形势下把经济增速稳定在一定水平的选择。
也有意见担心,重启大规模投资是把双刃剑,可能会引发新的通胀压力,且会为今后产能过剩埋下伏笔。在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通货膨胀很可能卷土重来,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拉动投资,政策面应更重视对民生需求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保护。
与CPI的反弹不同,8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继续下探,同比下降3.5%,环比下降0.5%,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需求疲软,实体经济经营状况依然形势严峻。劳动用工、原料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升,而产品出厂价却因需求缩减而下降,企业的盈利能力遭遇挑战,扶持实体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
但是,扶持实体经济,并不等于简单地放松货币政策,因为企业缺的不仅仅是资金。如果政策缺乏针对性,简单的宽松政策仅仅是注入了流动性,由此带来的通胀压力很可能很快转化为企业的成本压力,反而弊大于利。而如果在“低经济增速、高通胀”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情绪可能会更趋低落,不但无法起到撬动经济的作用,反而会增加通胀带来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