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球几大主要粮食生产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旱灾,直接导致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大豆、玉米、小麦、豆粕价格在近期都出现了大幅度上涨。粮价的持续上涨引发了各方担忧,由于担心国际粮价上涨导致新一轮粮食危机,G20国集团召开电话会议商讨粮价上涨应对之策。
当前经济形势下再次爆发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可能性不大,但下半年粮价将继续在高位盘整,由此引起的输入型通胀不容忽视,同时必须高度警惕部分作物品种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
首先,全球范围来看,粮食产量并未大幅度下降。尽管美国主要农产品因干旱大面积减产,但巴西、阿根廷下一季度作物收成不错,可以缓解未来国际粮价上涨趋势。近期由于国际粮价上涨明显,一些国家已经未雨绸缪增加粮食储备提高供给弹性,在粮价上涨过快时投放储备平抑粮价。
其次,全球经济增长下滑不支持粮价大幅上涨。受制于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增长复苏缓慢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下调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7月发布报告预测2012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5%,而2007年全球粮食价格暴涨时全球经济增速为5.2%。经济增长放缓、全球贫富差距拉大等因素会使各国居民收入增长趋缓,进而减少食物中肉禽的食用量,最终减少粮食需求。
第三,各国趋于谨慎的货币政策也不利于粮价大幅上涨。美联储虽然宣布维持零利率至2014年年底,但受全球避险资金回流、房地产市场企稳及服务业可贸易化的影响,美国经济缓慢回升,除非因支持奥巴马选举的因素,否则短期不会推出QE3。欧元区德国、法国经济平稳,两国会极力挽救欧元,向濒临破产的国家输血,故短期欧元区也不会解体。新兴经济体由于2008年采用过于扩张的货币政策而导致了随后三年较高的通胀率,因忌惮通胀快速反弹也不会再采取过于扩张的货币政策。缺乏激进货币政策刺激的土壤,金融投资者在粮食期货市场就不会掀起太大的波浪。
第四,原油价格难推粮价再大幅上涨。2008年的粮食危机,一个重要原因来自原油的价格传导作用,纽约、伦敦两地油价一度盘中突破147美元每桶,达到历史最高。原油作为一种资源品价格大涨,推动了土地、水、电、农资及人工等生产资料的上涨,进而将粮食生产的成本推向了新高,由此导致了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目前国际油价维持于90美元上方,虽然处于历史高位,但没有达到2008年的水平,且由于美国开发替代能源页岩气减少石油使用量及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预计油价今年难以突破110美元每桶。
下半年虽不会爆发粮食危机,但粮食减产还是会使粮价维持在高位,从而间接引起我国通胀率上涨。CPI在7月创下全年低点之后8月由于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同比涨幅很可能会升值2%左右,且粮价将逐渐传递到下游养殖业。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猪肉价格的波动与全球玉米、大豆价格变化呈正相关,波动周期比国际玉米价格变化滞后一个季度,比大豆价格变化滞后两个季度。由于养殖成本的提升,未来猪肉、鸡肉等产品的价格还将继续上涨,带动CPI稳步回升,年底前后可能回升至3%左右。
另一方面,我国部分作物对外依存度在不断提高,根据农业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6月,我国小麦进口219.4万吨,同比增294.9%,出口12.9万吨,同比降6.2%。玉米进口240.5万吨,而去年同期进口仅3.6万吨,出口23.3万吨。稻谷和大米进口118.7万吨,同比增226.9%。目前我国大豆80%依赖进口,年进口量接近6000万吨,其中30%以上从美国进口。
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粮价高位引起的输入型通胀,而少数品种农产品对外依存度提高问题同样值得注意。所以未来一方面需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同时切不可大幅度放松货币,另一方面应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逐渐提高农产品自给率。
(作者为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