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东铁路时期的旅客列车。 |
|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绥芬河全景。 |
绥芬河,满语是锥子的意思,因为绥芬河里生长着一种尖锐如锥的钉螺,满族人因此称它为绥芬河。绥芬河是发源于长白山麓、注入日本海的一条中等河流。
1860年,沙皇俄国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吞并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使绥芬河地区开始与俄国接壤,原居住在双城子、海参崴一带的中国居民,不堪忍受俄国当局的欺凌,陆续迁回国内,其中一部分人在今绥芬河市建华村一带定居下来,形成一个屯落,成为绥芬河地区近代首批居民。
为了更牢固地占有这片远离欧洲的土地,俄国修筑了一条世界上最长的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1896年,沙俄为进一步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与清政府签署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章程》,决定由俄国在中国境内修建中东铁路,经营权归俄国。中东铁路于1896开工,1903年建成通车。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呈丁字形。由满洲里经哈尔滨到绥芬河是中东铁路干线,全长1480多公里;由哈尔滨经长春到大连是中东铁路支线,后称南满铁路,全长940多公里。从整体上讲,中东铁路又是从俄国赤塔经中国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达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中国境内的一段。
这条横穿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开始于海参崴,那里被称为第一站,到绥芬河是第五站,因此绥芬河又被称为五站。值得一提的是,中东铁路在最初设计时沿着绥芬河河谷进入中国境内的第五站应该建在今天东宁县的三岔口村。但修建过程中,发现地质结构不适而向北移动到50公里外一个海拔500多米的山坡上,这就是现在的绥芬河市。
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以这条铁路为纽带,绥芬河曾与海参崴、哈尔滨得到过同步的发展。当时来自俄、日、英、法、意、美等18个国家的使节齐至,商贾云集,带来了欧洲的商品、文化和建筑。一时间,小小的镇子上同时飘扬着十七八个国家的旗帜,五颜六色,林立市区,时称“旗镇”,并一度以“国境商业都市”、“东亚之窗”的美誉而闻名遐迩。因绥芬河在东北最先开通火车、汽车,最先有电灯、电话,被冠之“文明中心”,载入史志。
1933年日本关东军占领绥芬河,中苏间铁路被堵塞中断,绥芬河经济日益萧条,人口巨减。1945年绥芬河光复。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余年间,绥芬河口岸承担着运输中苏战略物资和进出口货物的重任,最高年份过货量近200万吨。上个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由于中苏政治关系的恶化,两国的贸易往来处于停滞状态,进入80年代,由于中苏两国政治关系的逐步改善,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1988年绥芬河市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为通贸兴边试验区,两国的经济贸易环境显露出较好的发展趋势。
1992年绥芬河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城市后,实现了由省级通贸兴边试验区向国家级沿边开放城市的历史性跨越。1999年6月经中俄两国政府批准成立中俄绥——波互市贸易区(贸易综合体)。2009年4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黑龙江绥芬河综合保税区”。
绥芬河这座百年商贸边城,正在开始新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