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季度相比,上市公司二季度业绩同比增速明显放缓。中国证券报认为,由于内外需增速放缓、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等因素持续施压,再加之去库存进展缓慢等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恐继续寻底。鉴于去库存进展、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变数仍存,上市公司四季度业绩同比增速是否会出现反弹尚不明朗。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二季度和三季度以来经济形势并未出现明显改善。据统计,已公布半年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一成,增速与去年全年的23%相比明显下降,与今年一季度的同比增速10.4%相比基本持平。一季报总资产周转率下降的上市公司占比为6成,而到披露半年报时此类公司占比已达6.5成。这都反映出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改善迹象尚不明显。 三季度以来并未出现能扭转局面的乐观因素。7月出口额同比增速降至个位数,加工贸易出口当月更是同比下降。从目前接单情况看,八九月加工贸易增长形势还很严峻。由于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低端产品在全球市场竞争力下降,我国出口面临增长瓶颈很可能不是短期现象。
投资继续发力面临困境。尽管多地陆续出台万亿元级别投资计划,但投资计划落实必须接受资金约束考验。银行更谨慎及国企不愿借钱扩张,银行放贷难现象浮现。在此背景下,不宜高估新一轮地方版投资潮最终效果。 其次,分行业看,受房地产调控和汽车销量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相关行业受明显拖累,产能过剩压力增大。以钢铁、有色、建材等权重较大的上游行业为例,产品价格下滑、企业利润收窄甚至亏损较普遍。从工业品价格走向看,7月PPI同比下降2.9%,市场预期三季度PPI同比增速可能会企稳,但四季度能否环比回升依然不确定。考虑到去产能短期内无法实现,相关行业通过产品提价来改善业绩的希望比较渺茫。
从半年报财务数据看,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总额大增、大多数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水平显著下降印证相关行业正经历困难时期,未来压力依然较大。 从占上市公司业绩半壁江山的银行业看,尽管上半年业绩稳定增长,但下半年能否“护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一方面,二季度驱动银行盈利多重因素呈放缓迹象而资产质量隐忧开始浮现。另一方面,作为贷款发放对象的非金融类企业面临困境,银行业不能独善其身。市场预期,三季度银行业净利润增速回落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从去库存周期角度看,本轮调整远未结束。存货相对于销售收入的比从2007年开始持续上升,在2011年达到峰值。大概从去年10月开始,新一轮去库存周期已开始,正常情况下企业主动去库存周期为6个月,但今年的表现尤为艰难。以钢铁、光伏行业为例,尽管下游需求低迷,但受此前产能扩张影响,企业为摊销固定成本,必须保持一定规模的生产,这导致存货规模居高不下。
第四,从上市公司发布的三季度业绩预告情况看,预增的占比仅约一成。中金发布研究报告显示,这一比例是2005年至今三季报业绩预增情况中的最低值。此前最差的是2009年,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预增的占比在20%以上,其他年份均在30%附近。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市公司盈利状况不乐观仍在持续。 当然,对当前形势也不宜过度悲观,一些积极因素正在显现。除政策扶持外,从半年报看,一些公司依然能逆势增长,一些细分行业走出独立行情,具有可比数据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远超同期营业收入增幅,这种逆境下企业自发转型更加值得期待。 以传媒、环保等半年报业绩表现比较好的新兴行业为例,虽然目前规模还比较小,但涉及的子行业和公司数量比较多,未来有望不断发展壮大,在上市公司中权重不断上升。这也意味着,我国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或产业更新周期正在由下降阶段逐步向上升阶段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