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甚亮眼的中报业绩,以及外界对电商寒流的主流判断,让商业零售股的整体估值迅速下移。然而,产业资本却纷纷逆势而动,仅7月产业资本就斥资近10亿元通过二级市场增持零售类股,而8月的增持金额目前也已超过3亿元。
遭金融资本抛弃
长期以来,以商业零售为代表的消费类板块一直吸引着主流资金的目光。然而,这一情况在今年二季度发生了变化。同花顺数据显示,8月以来,商业贸易板块整体下跌2.38%,其中零售类股下跌2.52%,而同期A股整体下跌2.1%;这一现象如果放大到最近3个月甚至半年则更为明显。近3个月,商业贸易及零售业板块下跌超过16%,而A股整体和沪深300的跌幅均不超过9%。
与二级市场反应相对应的数据是,已披露中报的商业贸易类股的股东户数整体呈现逐季上升态势,包括大东方、新华锦、新华百货在内的6只商业类股二季度股东户数猛增两成以上。基金大幅减仓手中的商业类股筹码,以友阿股份为例,今年年初基金的持股比例在38.12%,到了中报期这一数字快速下行至14.36%。
主流资金的抛弃与商业类股上半年的业绩表现直接相关。根据已披露的中报数据,商业贸易板块上半年整体业绩下行2.66%,其中零售板块业绩下行3.62%;而上半年A股公司整体业绩微涨0.43%。从个股来看,永辉超市、广百股份、南京中商等绩优公司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作为商业类股的关键指标,在已披露中报的56家商业贸易类上市公司中,过半数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出现下滑。
在业绩的拖累之下,各大券商对商业类股表示不乐观,对于商业类股的行业报告言必称电商冲击等负面影响。
产业资本逆势操作
在市场的悲观情绪下,在商业类股整体估值已接近2008年低位之时,从来都是“狙击”对象的商业类股再次成为产业资本眼中的优质标的。
早有要约收购先例的南京中商被实际控制人发出部分要约收购,祝义材计划以3.76亿元对南京中商再“集权”。有意思的是,祝义材在顺利完成要约后仍不满足,后又4次在大宗交易平台上斥资3.4亿元买进南京中商1328万股。南京中商的中报业绩并不能令人满意,每股收益、营收、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行。
另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来自大商股份。长期以来被外界诟病业绩看不懂的大商股份在今年上半年突然释放业绩,其刚刚发布的中报业绩同比增长233.39%,是所有商贸类企业中主营业绩增幅最大的公司。在股权收购方面作风凌厉的“茂业系”接近举牌的行动成为施压公司持续释放业绩的动力。
茂业国际(0848.HK)对大商股份4.5%股权的收购,虽然有打响控制权争夺战的基础,但考虑到其主动披露增持进展,恶意收购的可能性不大。考虑到大商股份前两大股东的纠葛,以及目前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方可控制的资源,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为应对“茂业系”的买入,大商股份唯一能做的就是持续释放业绩,推高股价借以提升收购成本。
除上述案例外,二季度以来还有东百集团遭遇福建丰琪投资有限公司举牌,湖北首富阎志及其下属企业卓尔控股有限公司接近举牌汉商集团,永辉超市3000万元买入人人乐成为该公司第三大流通股股东,开元投资副董事长曹鹤玲斥资2500万元通过二级市场增持自家股票,王府井控股股东增持等一系列的净买入事件。这些例子虽然目的尚不甚明晰,但亦能从一个侧面反映目前零售类股的估值对产业资本的吸引力。
自有物业成关键指标
从商业类股的走势来看,受产业投资者的青睐成为其近期二级市场走势的重要保证。以大商股份为例,茂业系接近举牌后,公司股价出现连续上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股价上涨近20%。
怎样的零售业标的才入得了产业资本的法眼?分析人士认为,自有物业持有量是一个关键指标。已经通过验证的例子是*ST国商。该公司6月进行了会计政策变更,将手中的地产资产——皇庭国商购物广场项目计入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计价,此举使其2012年全年净资产和净利润均增加约20亿元。虽然此举被认为是*ST国商的保壳之术,但该公司此举是在公众股东的压力下所为,不仅体现出自有物业的价值所在,更显示投资者对于公司自有物业价值的关注。
因此,有券商认为,长线资金可选择介入拥有核心地段自有物业较多的公司,其地租不仅可成为稳定的盈利来源,还有可能步*ST国商后尘通过自有物业一举翻身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