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78年为起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可谓从“1到1+4再到1+4+N”。1,即人民银行独此1家;4,即改革开放初期4大“国家专业银行”,后改为4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N,即4大之外的大小银行,如今大小银行已3800多家。
当年银行那么少,其发展当然就任由“跑马圈地”。大致而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还是跑马圈地的阶段。现在情况显然不同了,大小银行3800多家,资产超过124万亿,虽不能说已经饱和,但空地已经很少很有限,“跑马圈地”发展阶段应该已经结束。
这样,今后大多数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及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就只能根留地方,在地方发展。
我国银行业已经面临各方面挑战。首先,由于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多项主要业务高度同质化,使得相同市场结构的竞争较国外更激烈,在有些业务领域竞争甚至白热化。
而来自国际方面的竞争也不可小视。国际银行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领先银行对我们的竞争压力似乎有所减少,但这相当于是别人的高级“车”在高速路上出了故障,我们的“车”没上那高速路没出故障,并非我们的“车”就比别人高级,一旦其大修完成,其好“车”仍将对我们的“车”构成竞争压力。这一点,国内有些银行是清醒的,但多数未必。
另外,我国银行业还面临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显著增加直接融资比重、金融脱媒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大量中国特色“影子银行”,比如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民间借贷等方面的竞争。这意味着,银行业的生存空间将被大大压缩。
最后是利率市场化。过去曾经有过5至6个百分点的净利差,现在3个百分点左右。完全利率市场化的日本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利差都在1个百分点上下。1个百分点的净利差,意味着我们的利润空间将被大大压缩。而且,利率完全市场化,竞争将更激烈,风险管控将更复杂、更困难。
为此,我们的商业银行必须清醒认识自己所面临的日趋激烈的多方位竞争格局,必须在日趋激烈的多方位竞争格局中打造差异化特色化,凸显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易被替代甚或不可或缺的服务经营能力。那当然就得从差异化、特色化做起,即“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
只要深耕地方,就能打造核心竞争力。由于地方与地方之间、同一地方不同发展时段之间本身就存在差异、特色,因而只要扎根地方、精耕细作,就一定能够做出差异、做出特色并做出品牌,打造出上述“核心竞争力”。相反,心还在跑马圈地,而不在地方,一味盲目追大,是断不可能打造出上述“核心竞争力”的。
比如,有银行将核心战略定位为“本土小微企业特色银行”,围绕“有效解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难题”开展产品创新,以及围绕社区居民消费、经营、理财等需求创新推出“消费+就业+理财”的“三元”模式,满足城乡居民不同层面金融服务需求,业绩也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