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自今年6月以来,由于国际市场大豆大幅涨价,国内食用油市场一度掀起迅猛的涨价潮。国家发改委为此两次约谈中粮集团、益海嘉里等食用油巨头,要求企业建立食用油价格报告制度,即从8月15日开始,定期报送食用油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 “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双双发力,能否扼住食用油的上升曲线呢?今年7月初,占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市场45%份额的益海嘉里集团宣布将其生产的金龙鱼花生油价格调高8%,鲁花集团、中粮集团紧随其后。山东淄博一家超市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以当地销售量最大的鲁花五升花生油为例,经过前段时间的上调,现在价格稳定在每桶145元。 销售人员:鲁花的已经都涨价了前段时间,五升的原来是一百三十多,涨了十几块钱,它涨的早,后来胡姬花的又涨了,但是没有它涨的多,至于再涨不涨我们不知道,现在来货都很及时。 而对于会否再次涨价,另一家超市的销售人员也告诉记者,他们有所耳闻,但目前并未接到任何涨价通知。 销售人员:没接到正式通知,都是谣传,要涨钱厂家会通知我们采购,提前备点货什么的,但是我们现在下订单它就来货,还没接到正式涨钱的意思。 销售人员:花生油涨价说要涨,不过具体还都没有接到通知,调和油和玉米油都没有涨价。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上一轮提价只是一次先期预演。在国庆、中秋双节到来之前,更大规模的小包装食用油提价还将来临。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在于世界大豆的主要产区美国进入2012年以后遭遇的大面积干旱,全美37%的大豆歉收甚至绝收,导致世界粮食价格近期持续上涨,而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80%。 这一背景下,发改委再次伸出"看的见的手"。据称,发改委有关汇报价格的新举措旨在更好地跟踪市场价格,为制定调控政策做准备。就此,记者试图联系中粮、鲁花等集团相关负责人,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没有得到正面回应。中粮方面仅在邮件回复中强调,由于成本上涨因素,集团确实面临着较大的运营压力。中粮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抵消成本压力,尽可能通过积极的企业运作来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价格上涨幅度。 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中国市场的对外依赖,使得食用油的价格上涨看似顺理成章,但是,企业口中的上涨压力是否真的如此之大?对于总是在国际市场变动中难以自保的中国大豆油价格,又究竟有没有治本之策呢? 据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介绍,中国的食用油主要有豆油、菜籽油、花生油三种,从今年的粮食生产情况来看,总体价格压力并不大。 姚景源:上半年油菜籽是丰收,菜籽油应当说生产、供给量没有问题,那么花生总体上也可以。现在确实是大豆是一个问题,我们是依赖进口,但是我们国内的大豆生产现在看还是保持了一个较好的状态,下一个月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的话,今年中国大豆还会是保持一个丰收这样一个状况。所以从中国来说的话,我们整个食用油的供给,今年下半年、包括明年的上半年都不会出现问题,所以现在市场上价格出现了一些波动,有些是一些厂商在那炒作。 姚景源还认为,国际市场的价格上涨也存在炒作成分,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主管部门理应出手干预。 姚景源:我们为了维持市场秩序,市场的监管者有必要站在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上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既有利于消费者,也是有利于这些生产厂家。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也认为,提早给予食用油价格合理的调控,能反作用于国际市场,防止出现进一步的暴涨,而且还应辅以相关倾向的政策,包括动用丰沛的国储大豆作用市场。 李国祥:如果我们的价格基本稳定以后,我们实际上就从需求的方面来影响整个国际市场价格,至少在很大程度是压抑国际市场价格的。如果在价格已经进入到比较高的这种水平,再去盲目的大量进口大豆,那么势必就会导致国际上大豆价格暴涨。等到国际市场稳定的时候,我们再恢复进口,不管是对国际还是对国内都有积极意义。 很多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以大豆为原料的油脂企业已经出现负利润经营。如果照此发展,年底之前,国内部分油脂企业将自动限产或停产。对此,李国祥指出,大型大豆进口和压榨企业应该在价格剧烈波动面前履行社会责任,不要火上浇油。 李国祥:企业一定要掌握好时机,价格高位的时候我们可以减缓进口的节奏。当然价格稳定的时候,仍然还要积极的补库。在这时候,不要浑水摸鱼,火上浇油。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虽然可能企业得到好处,但是他在社会的形象、他的品牌价值有可能会大打折扣。 近年来,国内食用油价格屡次大涨大跌,定价权被国际粮商掌握是重要因素,当下外资油企也已占据了国内食用油市场的主导地位。对此,姚景源建议,必须大力扶持国内大豆企业,才能真正稳定价格,保障国家油脂安全。 姚景源:确实有必要从我们自身努力出发,打破外商这种垄断。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是一个大豆主产国。而且现在从我们东北大豆讲,还是非转基因大豆。无论在品质上,在方方面面都比现在一些南美大豆好得多。所以我们应当采取措施来扶持我们自己的大豆生产、榨油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