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记者近日在广西容县采访了解到,当地探索实施的“工业房地产”模式,让投资者购买土地后建造高层标准厂房,再由工业企业租赁或购买,实现了政府、开发商、承租企业的“三赢”。同时在新村建设、矿地整治等方面统筹规划,不但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还实现了耕地数量的增加。
“工业房地产”提升土地“产出率”
据容县国土资源部门统计,目前全县有耕地面积约43.9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55亩,远低于全国人均1.59亩的水平。容县地处两广交界,近年来随着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这里成为一些电子、印刷、制衣企业的聚集地。“工业项目的增多,用地需求自然增加”,容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陈石说,随着用地紧张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以往粗放的土地使用方式已不适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要求。
2005年以来,容县着手在经济开发区内实施“工业房地产”模式,由投资者在工业园区先购买土地建好高层标准厂房,再由工业企业租赁或购买厂房后用于生产。陈石介绍,国土部门对用地把好“三关”,即规划关、预审关和监管关,供地从签订出让合同至项目竣工,均录入土地动态监测和监管系统,严格监管业主是否按规定时间开工、竣工,对投资强度、建筑密度不达标的企业,及时发出限期整改通知,避免土地出现闲置和浪费现象。
记者近日在容县经济开发区内看到,开发区被划分为多个工业小区,楼房建得较为密集,与一般工业园不同的是,这里的厂房大多为3至5层楼房。殷天工业小区占地约40亩,里面建有10栋厂房、3个车间、5栋宿舍、1栋办公楼,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目前已有5家企业进驻,2000多名工人上班。殷天工业小区的开发商来自深圳,负责人李辉介绍,工业园始建于2005年,“经过多次考察和调研,我们建造的厂房定位于轻工业使用。”一期工程的成功让李辉尝到了甜头,现在他正向开发区申请一块更大的土地。
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曾乾文说,目前开发区建成区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达到1.4以上,建筑密度达到38%以上,开发区累计接纳企业116家,工业总产值52.5亿元,平均产出强度达3500万元/公顷以上。
土地整治增加耕地数量
记者采访了解到,容县还以点带面,结合农村灾后集中安置、新村建设,以及矿地整治,将其打造成为集约用地工程,实现了耕地数量增加。
当地一些基层干部介绍,南方降雨量大,地质灾害频发,不少农村位于灾害易发区。“单靠农民自己解决住房问题不但难度较大,还浪费土地,如何合理安置灾害易发区内的群众一直困扰有关部门。”2010年6月,容县多个乡镇遭受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在灾后重建规划中,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反复论证,决定把灾后重建和土地综合整治统筹结合。2011年,两个灾民集中安置一期工程完工,共安置受灾群众189户,新增耕地13.91公顷。
在农村地区,农民习惯“新房建成,旧房闲置”,浪费了不少用地。容县结合《土地管理法》中的“一户一宅”规定,制定出“建新房,拆旧房,换地集体”的办法。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县共拆除旧房土地面积11300多平方米。十里乡大坡村曾是比较封闭落后的一个村,2010年,村委会在征求村民意见后,决定将分散的村民们集中建设。新建成的大坡村房屋整齐、街道宽阔,集贸市场、文化广场、幼儿园等设施较为完善。
容县县长吕剑枫介绍,至2010年底,全县实有耕地31335.07公顷,基本农田26030公顷,耕地保有量均没有低于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
土地集约利用带来“多赢”
容县县委书记朱向东说,“工业房地产”模式优化房地产与工业厂房的资源配置,既增强容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又节约了土地,成为保护耕地的有效手段。2011年,容县连续10年实现粮食增产,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今年2月份,容县获得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
李辉说,随着政府对用地指标的控制越来越严、征地难度越来越大,集约化节约化用地不但让政府实现节约用地目标,开发商和进驻企业也可以节约成本。广西风采印业是一家生产塑料包装企业,2010年从广东到容县经济开发区设厂。负责人陈有胜说,以往投资一个工业项目,从办土地批文到建厂房,一般需要一两年时间。到容县设厂,风采印业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实现了投产,“厂房大约可减少一半投资,不但风险得到降低,还节约了时间。”
朱向东说,今后将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继续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一是对“工业房地产”产权、标准厂房产权分割转让及购买标准厂房分期付款等管理制度进行探索完善。同时严守用地预审制度,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就高不就低”,严禁低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入园。
二是继续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大力倡导农村住宅集居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已建成新村居民区,继续完善设施,积极引导企业落户在安置区附近,增加新村居民的就业机会,保证群众“住得下、有活干,有生活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