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赢得新工业革命最佳机遇
访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凯
2012-08-16   作者:记者 王璐/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风力发电。    资料照片

    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蓄势待发,中国的机会在哪?中国该如何避免重蹈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的覆辙,抓住这次“重新排队”的机会,在未来的全球产业链上占据有利位置?
  “技术创新”——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风科技”)副总裁吴凯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专访时,他指出新一轮工业革命是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传统行业自我技术创新相互映射、融合的结果。对于中国而言,它所带来的更多是机会,而要抓住这一机会的不二法门便是“技术创新”,当然还需要营造出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新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土壤。

  多领域技术融合催生新革命

  “当前人类社会的技术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一次爆发式的革命来实现质的飞跃,而老龄化、能源危机等多种外部因素加剧和推动了技术创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吴凯认为,新一轮工业革命是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传统行业自我技术创新相互映射、融合的结果。
  他解释说,从内因来看,所有的企业都有竞争能力提升、利润增长、持续发展的需求,这些需求就会产生动力,导致企业创新行为的发生。而从外因来看,世界人口在以未曾预见的速度老龄化,使得人力资源的获取难度增大,人力成本也随之急剧上升,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这迫使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去创新,用技术的提高弥补劳动力的不足,从而支撑经济的继续增长。
  据联合国推算,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至93亿,其中老龄人口将达到15亿人,也就是现在的3倍。由于劳动力不足和社会保障费用的上升,到2030年,中国和泰国的人均GDP每年将为此付出0.8%的损失,韩国的损失更大,将达到1.4%。  此外,能源危机也是不容忽视的激发因素。近日,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报告2012》显示,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去年增长了2.5%,若按照现在全球每天非常保守0.8亿桶的消耗速度来看,当前的世界石油储量可供全球消费54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全球所有能源净增长均来自新兴经济体,仅中国就占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71%,而经合组织中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却是在逐渐下降。
  “的的确确是时候,也需要一个爆发式的技术革命。”吴凯强调,这种技术革命必须是颠覆性的,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在他看来,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结合传统行业本身自我的技术创新通过相互映射、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习惯和生活方式。“电网以前是有的,智能化也是有的,将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智能电网,这其实就是数字技术和传统技术相互结合的例证。再如电动汽车,其实就是新能源和传统的汽车工业相互结合的产物。”

  新工业革命对中国是个机会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次工业革命都会出现“重新排队”的机会,使得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给了美国“反超”的机会,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多方面的领先使美国跃居全球产业链的顶端。
  中国却由于种种原因,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第一次机会错失后,中国被列强工业革命下的坚船利炮打垮;第二次机遇中抓住了尾巴,中国进入世界产业链的末端。那么,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中国是否会被再次甩开?
  “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对于起步慢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肯定是不利的。”吴凯坦言,13亿庞大人口的市场并不能成为中国“反超”的资本,更重要的还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竞争力的增加。
  近年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将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先机。美国投入近亿美元建立可再生能源研究基金,太阳能核心技术位居世界前列。灾难过后的日本从政策层面加大了新能源的普及,而风能则成为欧洲新能源发展的强项,尤其是德国在推出以核能为核心的能源转型计划的背景下,出台相应的政策推动风能的加速发展,带来的是产业的升级、竞争力的增加。
  “全球风电谁最强,仔细一想,德国,为什么?不是因为有几个风机整机制造商,而是风电行业用的很多器件都来自于菲尼克斯、西门子等公司,全是在德国生产的。我们传统行业的价格竞争没有带来好效果,距离全面可再生经济模式下的全球竞争,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吴凯感慨道。
  他认为,中国应该有危机意识,要看到差距和威胁,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更多是机会。“我们应该利用新的经济模式,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技术创新还需合适政策土壤

  “机会”后面伴随的一个词,往往是“稍纵即逝”。吴凯认为,如何抓住机会并利用好是当前中国最需要做的,其中营造出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新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土壤显得尤为重要,“没有一个实体经济的合适生存环境,你谈何创新。”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所有的产业在刚开始都是有补贴的,因为作为新兴产业需要政策支持成长起来,但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继续给补贴的话,对产业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就会微乎其微,甚至还可能对技术创新产生负面影响。
  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不同意一味地向政府要补贴,因为补贴迟早会取消,一个产业能不能发展还是要靠技术创新。”吴凯介绍说,近些年国家对于新能源的扶持力度挺大,但是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政策要适时调整、细化。目前国家能源局、发改委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出台的政策相对于以前更聚焦。
  例如,鼓励大力发展分布式、分散式的风电,这和以前建设七大基地的集中式发展政策不同。“七大基地的建设并不是不对,在当时将风电产业迅速支撑了起来,但要进一步拓展应用市场的话,还是要发展分布式的风电。虽然现在还没有看到相关项目的大规模实施,但政策的大方向已经有了,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而且出台的时间也还是比较适中的。”吴凯说。
  在他看来,政策就是发挥一个建立产业发展良性环境的作用。例如,以往总以千瓦造价作为衡量风机价格的指标,这就如同以每升排量来计算车辆价格一样,并不能真正反映风机的价值所在。但如果政府在项目招标时以度电成本作为衡量指标,最终的招标结果就是最低度电成本的中标。而度电成本恰恰体现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将会引导企业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最终提到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我觉得政府做的事情已经够多,更多的事情还是要企业自己做好。”吴凯指出,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风机企业一味地通过产能扩张来降低成本,不遗余力将风机价格一次次拉至新低,却忽视了技术创新,风电技术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未来十年将是技术爆发期

  “新能源必定是未来的主力,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因为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新能源的成本会有一个巨大的降低,目前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已经可以实现一个很好的商业化运作,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可以提供更为优质、便宜的能源。”吴凯坚信,在未来十年,技术创新将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将会有完全不同的技术应用在风电上,而很多相关的产业也会因此受益。
  风电未来的技术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第一,追求度电成本。所谓风电的度电成本,就是风电开发商或运营商生产每千瓦时电的总成本,度电成本越低,能源生产商和消费者收益越多。当前新能源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成本比传统能源高,“只有让新能源的成本便宜到和传统能源一样,甚至更低,大家才会愿意选择新能源。”
  第二,追求更加智能化。也就是结合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根据电网需求、风能的大小等对风电场进行智能化管理。“未来20年,风电的度电成本一定会低于火电,但对于风机整机制造企业来说,你首先要考虑这20年内如何让电网更好地接纳风电。我们正在进行智能微网的研究,这将成为金风科技未来提供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最初数据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吴凯透露说。
  吴凯认为,在电网的适应性上风机企业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比如金风正在研究一些特殊领域,尤其一些瞬时负荷很大的,比如说高铁沿线,高铁的经过对电网有一些冲击,是不是能通过风机去消纳这种高负荷对电网产生的一些冲击,比如说一些谐波。目前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今后陆续会有一些产品推向市场。
  “未来可能就没有电网了。今之电网和未来之电网,一个是实网,另一个可能是虚网,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感觉到人类越来越虚拟化了。我觉得未来电网的发展趋势也肯定是这样。”他畅想道。
  第三,实现友好型,比如社区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电网友好型。“我们跟世界一流的主要竞争对手还是有一定差距,比如我们的研发和管理的系统性、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等等。我们还是需要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和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是需要建立在长时间的技术研发积累才有可能,不会凭空产生的。中国风电技术设计和设备制造水平,随着中国风电发展的日益成熟,未来还是有赶超国外的可能,我坚信这一点。”吴凯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第三次工业革命》 2012-08-03
· 推荐里夫金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 2012-08-03
· 新能源:抢占第三次工业革命先机 2012-08-02
· 政治短视恐致美国错过第三次工业革命 2012-07-23
· 制度创新:寻求新工业革命“中国坐标” 2012-07-0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