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倒卖"公司债 海螺水泥否认曾遭调查
2012-08-14   作者:记者 张敏  来源:证券日报
 
【字号

    近日,上交所质疑“某些”公司存在利用公司债获取廉价资金并“倒卖”赚取利差的可能性,海螺水泥公司董秘表示,上交所在报告前并未对公司进行调查
  近日,上交所在其发布的《沪市上市公司2011年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情况分析》中指出,某些公司存在借助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利用公司债等方式赚取廉价资金并倒卖赚取利差。根据披露的数据,海螺水泥利用发行公司债的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一事再次成为焦点。此外,该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名赚实亏,高管的能力也遭到质疑。

  被质疑理财投资亏损 公司坚称盈利

  海螺水泥于2011年5月11日发行了95亿元公司债券,债券的期限为5年期和7年期,5年期品种票面利率为5.08%,发行规模70亿元,7年期品种票面利率为5.2%,发行规模25亿元。
  当时公司称此次发行债券募集的资金50%用于将偿还商业银行贷款,调整债务结构;剩余50%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改善公司资金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一个月之后,即2011年6月14日,海螺水泥发布公告称将总额为40亿元的经营资金用于理财产品,如此大额资金的使用,公司并未召开股东大会进行表决,只是通过了董事会的同意。
  “上市公司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同意,否则会违反上市公司章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对此表示。
  对此,记者致电海螺水泥董秘杨开发,他表示:“我们是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原则规定的办事,此次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并未达到披露的标准。”
  2012年6月18日海螺水泥公布了理财资金到期收回的公告,公司表示,用于理财的40亿资金已全部收回,获得理财净收益合计约1.55亿元,按此计算,此次投资回报率约为3.85%,而杨开发在接受采访时坚称此次投资的收益率为5%。
  同时根据计算,该公司发行的公司债每年应付利息约为4.86亿元,即使其投资收益按5%计算,海螺水泥公司债每年的成本费用也远超过理财产品收入。
  公司前脚发债后脚购买理财产品,在投资者看来,很难相信公司不是用募集资金投资,而通过计算,这笔投资名赚实亏。

  不差钱公司融资 专家称不合理

  在上交所发布《沪市上市公司2011年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情况分析》中,曾写到:“某公司刚于2011年5月发行了95亿元公司债券,将以1:1的比例分别用于偿还商业银行贷款与补充公司的流动资金,但6月份即决定以40亿元的自有资金投资期限为1-2年的理财产品,其债券融资的理由受到媒体质疑。”该报告举出的案例与海螺水泥的行动如同出一辙。
  “假如海螺水泥真的存在以上事实,否则就违背了发债的目的,也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募集的资金要完全按照当初所做的承诺来执行,”刘俊海表示。
  海螺水泥董秘杨开发在接受采访时否认是利用发债获得的资金购买的理财产品。“上交所发布的公告之前并未与我们进行沟通或者调查,”杨开发表示。
  2012年7月5日海螺水泥再次发布公告称要发行60亿元的公司债,与2011年一样,此次发债主要用于补充本公司流动资金和调整债务结构。这是该公司今年以来第一次融资。公告称将于8月21日召开股东大会。
  然而,让人质疑的是海螺水泥连续两年发行大额公司债,但实际上公司并不缺钱。作为水泥行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2011年总融资规模为115亿元人民币。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海螺水泥分别以股票增发、债券发行、项目公司借款等方式融资超过200亿元。
  对于这种不差钱的公司进行融资,刘俊海表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他认为,第一,容易从资本市场获得募集资金的公司如果超募的话会影响其他急需资金公司的融资,不利于其他公司的发展。第二,投资者购买公司的债券是看好我国的房地产等行业,接着水泥行业也将会复苏,是对公司的信任。公司利用募集资金购买债券亏损,损害的不仅是债券人的利益,也有社会公众股的利益。”
  然而,对于不差钱发债,杨开发解释,“海螺水泥有能力从银行贷款,也可以从股市募集资金。之所以采用公司债融资,一是为了调整债务结构,公司目前短期债务比例较高,二是公司认为公司债是比较好的融资方式,响应证监会关于扩大融资渠道的号召。”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业绩锐减 海螺水泥股价承压 2012-08-14
· 海螺水泥欲发债筹资60亿元 再玩借鸡生蛋 2012-07-05
· 海螺水泥理财明赚实亏 年化收益得不偿失 2012-06-20
· 海螺水泥上半年净利料下滑超50% 2012-06-08
· 20亿元投资入疆 海螺水泥成青松建化二当家 2012-06-0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