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拜耳医药(中国)因一桩“高层被强行辞退”事件而受到业界关注。
付玲(化名)是拜耳医药中国区华南区骨干,她怎么也没有想到,为公司辛苦打拼15年,却突然被强行解雇了。付玲认为这与她转发了一封举报公司内部腐败的邮件有关。
付玲被解雇是否与转发这封邮件有关,因拜耳方面拒绝详细说明无法证实。但该事件却折射出拜耳在中国销售结构调整带来的震荡。同时,外资医药企业在华销售的一些“隐秘手法”也逐渐显现。
女经理突然被炒
拜耳医药(中国)是世界五百强企业德国拜耳集团在中国的三大子集团之一,旗下的拜糖平、拜新同、拜阿斯匹灵三种药物,在中国的年销售额均超过10亿元。
让拜耳医药(中国)近日被聚焦的,并非其骄人的业绩,而是一桩“高层被强行辞退”风波。
拜耳医药在中国分为北区、南区和中区三大区域市场,广州大区是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3年,拜耳医药(中国)广东销售团队创立,1997年付玲加入了公司,到今年,她已为该公司服务了整整15年,负责多年相关产品线在华南地区的销售工作。
“7月13日,从上海赶来的拜耳医药(中国)南区的3个上司,带着3个人忽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告知我已被解雇,并让我交出电脑立马离开公司。”付玲说,“我在2008年11月就与公司签署了无固定期限合同,我当时的职位已经是大区经理,而且业绩在南区也是最好的,去年公司还选我为优秀员工,本来8月8号就要去领奖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付玲认为,造成她被“强行”辞退的原因,与4月份她转发了一封揭秘公司内部问题的邮件存在关联。
据了解,今年4月,拜耳医药(中国)浙江区员工实名举报南区普药及女性健康产品部销售总监彭群武有做假账单报销巨额费用等行为。上述举报内容在国内网站上广泛传播。
付玲也收到了这封举报邮件,并将其转发给了拜耳医药(中国)的核心管理层。6月底和7月初,付玲的上层领导和HR(人事)分两次找其谈话,让她“不要有顾虑,好好做”。然而,10天后,公司方面的态度却发生了180度转弯。
7月13日下午,付玲突然被从上海赶到广州的拜耳医药(中国)南区的高层“炒掉”,并被告知,因为她违反了公司规定,所以不给予任何经济赔偿。
《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显示,付玲被解雇的原因是:“7月间,直线经理连续3天无法联系上你;7月,在未履行请假手续的情况下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公司重要会议;6月,拒不履行管理人员职责,不配合公司处理违反合同规定的员工”。
对此,付玲的代理律师、广东法则明律师事务所梁浩儒律师表示,目前他已向拜耳递交了律师信,下一步将申请劳动仲裁。“付玲与拜耳签署了长期劳动合同,公司要解雇她必须要有法律依据,即其行为是否触犯法律法规、是否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以及要有相关的合同依据。拜耳公司认为付玲行为违规,却并没有给出充分的、符合逻辑的证据,而只是单方面做出了牵强的陈述。”
对此,彭群武表示,辞退员工的理由,由公司统一的新闻发言人发表,他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提问。
记者连续4天致电拜耳医药公关部门,均无人接听。记者通过拜耳医药(中国)南区总经理周红联系到其媒体对接部门,得到答复是,“广东发生的个别员工劳动合同纠纷一事,为保护所涉及员工的个人隐私、名誉以及公司权益,我们不对此事作公开评论。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一直并将严格遵照劳动合同法及公司相关规章制度处理所有人事及合规问题”。
缘起“举报信”?
付玲被解雇是否与转发这封举报邮件有关,因拜耳方面拒绝详细说明无法证实。那么,这封举报邮件究竟说了些什么“秘密”?
据了解,今年4月,拜耳医药(中国)浙江区有员工称自己实名举报彭群武做假账单报销巨额销售费用,并提供了部分做假账用的发票号。而这封“举报信”被广泛地在天涯论坛等网站上发布。
根据“举报信”,彭群武利用手中权力威逼利诱下属大区经理及地区经理联合起来为其做假账“洗钱”。做假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子虚乌有的医院会议作为名头,串通旅行社(供应商)开出发票冲假账,然后将报销费用收入囊中;另外一种是提高实际开会费用,从中吃回扣。举报材料称,其中2011年11月中的7场会议无中生有,共计产生约50万元的费用。
记者向拜耳公关部门核实此事,公关部张小姐以“公司内部员工的问题都会按照公司规定处理”为由拒绝进一步询问。
付玲表示,举报这件事是“有人做了替罪羊”,举报人也已离开了拜耳。
拜耳内部人士李先生
(化名)表示,医药外企销售部门的高层,手中掌握着公司最重要的营销资源,每年营销经费多达几千万元,这成为了很多人竞相争夺的“肥肉”。
“各个大区的营销费用主要按照产品的市场份额进行分配,手中管的地区越好,费用自然也就越高。”李先生说,医药行业的“潜规则”正是体现在这种巨额的营销费用上。
“一线的医药代表主要有两种推广方式,一种为请医生吃饭,这种费用有明确规定,每人费用300元;另一种就是更重要的活动了,本地区的会议费用几万元、全国性的会议十几万元、如果送医生出国开会、旅游一次就要花上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而这一块也是油水最多的。”他说。
不过,李先生的上述说法未获得拜耳方面的证实。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销售总监权力非常大,他们不但决定了销售人员关于医院的分配,还决定了指标的分配和活动经费的分配。从某一角度看,他们决定了谁是全国销售冠军,因为他们可以给某销售员分配最好的医院、最低的指标。
对于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医药营销专家杨昌顺表示,一方面,外资企业在国内没有“老板”,最大的老板也是“打工的”,因此,比较容易形成利益团体;另一方面,如果某个高管履新,他就会按照自己的思路组建新团队,如果任用老部下,他做起事来会更加从容。因此,容易出现“新领导上任,会带一批属下一起上任”的情况。
拜耳在华的人事“洗牌”
拜耳医药(中国)自2008年起发展势头勇猛,近年来在华战略升级。
2010年1月起,拜耳医药(中国)由于业绩飙升,从亚太区单独分离开来,升级成为直接向总部汇报的区域,北京为业务中心。
2011年3月,拜耳医药普药全球商业管理团队迁至中国。时任拜耳医药(中国)总裁的李希烈表示,要“关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的需要,并快速做出适合本地区的决策来”,拜耳医药(中国)因此宣布成立北部、南部和中部三大区域市场。
拜耳医药(中国)南区成立后,顾欣鑫被任命为总经理,南区销售市场总监现由张剑鹏担任。此次“强行辞退事件”的主角付玲,当时被任命为广东省心血管产品组大区经理,彭群武则先后担任浙江和福建抗生素组大区经理,浙江和福建普药产品销售总监,南区普药和女性健康事业部销售总监。
2012年5月,广东心血管产品大区拆分为广州心血管大区和深圳心血管大区。付玲的管辖范围由广东全省变为广州大区,而在2008年到2010年期间,付玲一直担任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海南五省区心血管产品的大区经理。
付玲表示,2011年公司整体架构调整导致她范围缩小,她没有怨言。但是,对于今年上级突然割裂广东大区的行为,付认为“是对她个人的打击报复”。
拜耳医药(中国)南区员工刘先生(化名)向记者表示,在彭群武及他提拔的大区经理或者产品线销售总监上任后,他和一些老同事都成了被打击的对象。
“公司这几年一直在进行架构调整,原因就是新上任的领导可以利用这种手段进行不断的洗牌,把重要职位都换成自己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结成了利益集团,为了除掉绊脚石,所以对我们进行打击”,他说。
值得注意的是,张剑鹏是从拜耳西区总经理的位置调任南区销售市场总监,而他早前曾经担任过抗生素组全国销售总监。
彭群武在浙江和福建普药产品销售总监的位置上曾提升10名医药代表为地区经理,其中有9名来自抗生素组,后又被安排在其他产品线上;同时提升到大区经理级别的2名地区经理也来自抗生素组。
“2008年以前,拜耳要提升一个地区经理,要过五关斩六将,最后面试到全国总监,现在想提拔谁却是领导说了算。”
对于刘先生的说法,本报记者未获得拜耳医药及相关人士的回应。
外资药企人事变动背后
外资药企的人事变动,一般背后会有什么原因呢?
医药营销专家杨昌顺认为这是对政策和市场环境作出的正常反应;北大纵横医药合伙人史立臣的观点却是,“带金”销售(销售提成)埋下了安全隐患。而拜耳内部人士表示,这是行业恶性竞争使然。
杨昌顺表示,近年,基药政策实施,抗菌药物严管、新医改逐步落实及试行,中国医药市场格局出现结构性变化,会导致外资企业的组织及人事变动。即政策变化导致企业战略发生变化,战略指导下的业务框架因而发生变化,业务框架决定组织架构,组织构架变动则导致人事变动。此外,竞争或管理不善引起竞争力下降,也会造成人事调整的结果。
史立臣表示,“每一个外资企业营销高层换人的时候,都会重建体系,也就是说,用‘自己人’换掉原来的人,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了。”
史立臣说,外资企业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在3个方面有绝对的吸引力,一是品牌和产品对医生的吸引力,二是专业的学术化推广道路对市场的吸引力,三是薪酬对业务人员的吸引力。因此,外企始终是毫无顾忌的。
“事实上,医生也不愿意很长时间和同一个人打交道,所以这里的‘客户关系’不仅不需要刻意去维护,反而需要一种改变。同时,大的外企一年的收入可能达到几十亿元,拿出一个百分点也不算多”,史立臣说。
今年6月,北京某医院泌尿外科代理主任陈某,因为分9次收受拜耳医药代表的药品回扣款(共计4.17万元),被法院判受贿罪,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
与此同时,行业竞争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
上述拜耳员工李先生表示,目前全球专利药物到期已经完全进入了高峰期——未来5年内,专利到期的药物覆盖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多个领域。而专利失效,也导致仿制药市场将放量激增。IMS预测指出,到2015年,仿制药将占全球药物市场的一半份额。
“一方面是受到仿制药的冲击,另一方面来说,现在几乎找不到重大研发价值的新药,这些对知名的医药品牌公司无疑会造成影响”,他说。
他表示,拜耳医药(中国)的销售额目前已占其全球收入的10%,而欧美经济的疲软也使得其高层格外看重中国区的市场增长前景,对中国区的销售业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公司对我们的要求是每年约30%的增长,但是由于国内市场新增病例有限,同时竞争的公司又日渐增多,因此整个行业陷入了恶性竞争。公司能够投入的营销资源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想的不是提高自己的份额,而是去抢占别人的份额。”他说,“从2008年开始,拜耳医药(中国)的高层动荡开始增多,目前已经更换了3个中国区总裁,这也意味着会不断有新的领导上位。”
他指出,在拜耳,销售业绩是最重要的。销售部、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所有部门听销售指挥。而这就导致“HR(人事)帮公司做事,领导代表公司”的人治局面出现。作为拜耳的一名员工,他希望公司朝好的方面发展,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权力一定要得到监督。
不过,李先生的上述说法,记者无法从拜耳官方得到回应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