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阳关镇外的沙海。 |
说起生态治理,少不了敦煌。“决不让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的警示言犹在耳,敦煌的生态恶化几乎和莫高窟一样著名。
敦煌向西百余公里,就是罗布泊,那里曾经有一个楼兰古国,敦煌的邻居,丝绸之路将敦煌与楼兰串在一起。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著名的“城郭之国”,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最终被肆虐的风沙埋没,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随着沙漠绿洲生态持续恶化,敦煌开始担忧,他们会不会重蹈楼兰的覆辙?
沙漠“围城”
沿着阳关到玉门关一线行走,可以看到迎面而来的库姆塔格沙漠。作为中国第三大沙漠,它时时刻刻都在从西面向敦煌逼近。由于西湖的阻隔,沙舌掉头向南,从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多坝沟北部转而向东,断断续续延伸到了敦煌的鸣沙山。敦煌绿洲的东面,是和瓜州交界的黑沙窝,沙丘一部分来自库姆塔格的风沙,一部分是因为极度干旱,就地起沙。
“西湖自然保护区绝对是敦煌的绿色屏障。”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三雄说。
记者了解到,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是一个荒漠——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位于党河与疏勒河交汇处,地处库姆塔格沙漠前沿。
吴三雄介绍,保护区总面积66万公顷,是重要的水源涵养、调节区,也是大量珍稀鸟类和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地,保护区内的植被在敦煌绿洲外围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由于风沙危害,近十年来,保护区的面积日渐缩小,湿地内部已开始出现沙漠化现象。
2010年的一份关于敦煌生态保护的院士咨询报告显示,20世纪50年代至今,由于草场超载过牧、林木过度采伐、水资源过度利用以及乱垦荒地等掠夺性生产经营活动,敦煌地区生态恶化十分严重。
“由于日渐失去西北部绿洲、湿地等阻挡风沙的生态屏障,近30年来,沙漠扩展了104.39平方公里,且有向东、向南扩展的明显迹象。近年来,敦煌大风及沙尘暴发生强度不断加大,频率增加,且多集中于春季农作物幼苗期,强烈的沙尘天气加剧风沙危害,使莫高窟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库姆塔格沙漠则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敦煌逼近。
敦煌注定不会步楼兰后尘
在丝绸之路沿线,历史上消失的古城何止楼兰一个。研究表明,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纪(中原的汉朝到北魏时期),这时正是旱化加剧的时期。在这一旱化过程中,不仅是楼兰古城消亡了,由于沙漠的不断扩大,先后发生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的消亡。
虽然有楼兰式的担忧,但敦煌注定不会步楼兰后尘的。敦煌生态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批示,要求做好敦煌的生态保护工作。
对家门口的生态恶化,敦煌市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环境治理。从2004年起,敦煌在全市范围内严格落实“三禁”(禁止移民、禁止开荒、禁止打井)和关井压田政策,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
同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特色农业,重点实施了滴灌节水工程。2010年敦煌市提出了建设万亩高效节水园区的思路,计划3年建成,项目实施后,节水率可达49.6%。
另外,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产、公众参与、水权流转、城乡一体”的要求,敦煌全面实行了水权和水价制度改革。
事实上,给敦煌生态治理带来最大福音的,是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的《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这项投资47.22亿元的规划已经启动。
酒泉市副市长、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说,这个规划主要包括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引哈济党和阿克塞调蓄、月牙泉恢复补水、敦煌市城市地下水源置换、党河和疏勒河河道恢复与归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程、瓜州桥子湿地生态引水等8大工程。
记者了解到,根据规划,项目分两期目标实施。近期目标是使西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化得到缓解;远期目标则可使敦煌盆地土地沙化、绿洲边缘天然(草地)生态恶化初步得到遏制,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基本维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