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犯错?答案简单至极:列张清单。
这可不是笑话,由美国医生、被称为“急诊科超人”的阿图·葛文德掀起的清单风潮已席卷全球工商界,葛文德由此荣登《时代周刊》评出的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
葛文德成功跨界,而且出类拔萃。那么,他是怎么想到了清单的?按照他这本《清单革命》的叙述,原来他从大学同学、一名普外科医生那里听来一个故事,说某个万圣节的晚上,医院接收了一个被刺伤的病人,医务人员几乎做了急诊时该做的一切,但恰有一件事谁都忘了,那便是询问送病人过来的急救员,到底是什么器械造成了创伤,就因为这个疏忽,差点引起造成该名伤者死亡的医疗事故。
不要以为这仅是个案或一次意外。那位大学同学还给葛文德讲述了另一个惊心动魄的经历,大意也是动手术时突然病人心跳停止了,检查了很多原因,医生们就是没想到血钾水平异常也会造成心脏停止跳动。幸好,兜了一大圈,他们才意识到,赶紧采取补救措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此类全可以避免的错误,这使得葛兰德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结合他自己的工作经验,他“平均每年要诊断371种疾病,要考虑其他1010种健康问题,要开出627种药,还要进行36种治疗。只要想一想这些需要掌握多少种不同门类的知识,就会令人头脑发胀。而这还只是门诊工作量,医疗管理系统并没有记录医生为住院病人提供服务时需要完成的各种工作。”这还不包括其他部门和岗位的医生工作,譬如重症监护多达178项操作,每一项都有风险,每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要了人命。葛文德认为,科学界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各领域也细分出多种专业,世界变得愈加复杂,在海量的知识面前,人们不堪重负。此外,人们在行为时会常犯偏见、过于自信、麻痹大意等问题,要做到真正的周密实在太难,而百密一疏、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事也就随之产生了。
这里,葛兰德引用了哲学家萨米尔·格洛维兹和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人类错误两分法理论:无知之错和无能之错。前者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关知识而犯错,如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后者是掌握了知识却无法正确地使用而出错,如疏忽懈怠导致工程垮塌。在葛兰德看来,无知之错难以避免、可以原谅,但无能之错可以预防,不可原谅。这本书中葛兰德提到的所有例子,都是因为“无能”而出错。所以,他亟需找到一种修正方法。当他读到,二战时期美国陆军航空兵一些专家想出的办法,通过编制一份飞行员检查清单以防止波音B-17飞机因驾驶不慎坠落的这一历史事件时,他知道答案已然浮现了。随后,他的手中就像握了一把“锤子”,在看到一位名叫彼得·普罗诺弗斯特的同行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做清单实验,结果共防止了43起感染和8起死亡事故,并为医院节省了200万美元的成本后,他更加相信清单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加入了这个清单行列,效果显著、成效喜人。
清单,在葛兰德这里就像是一张“认知防护网”,专门用于查漏补缺,弥补每个人生来就有的认知缺陷,如记忆不完整或注意力不集中。清单的作用虽然不言而喻,但真做起来却并不像答案本身这么容易。
就拿权力下放来说,葛兰德以卡特里娜飓风为例,价值350万元,2498箱救援物资,为什么沃尔玛能抢先一步把水和食物送到灾民手中,相比之下,政府救援笨重迟缓?因为每个人都在等待救世主,但中央集权的解决方法只会让人等得望眼欲穿。所以,将决策权分散到外围,而不是聚集在中心,让每个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才是让清单奏效的关键所在。这不难理解,如果让一个不在第一线的领导制作清单,其结果很有可能是闭门造车,根本无法准确而全面地估计隐患,长此以往,只会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当然,也不要企图一劳永逸地杜绝任何突发情况,连葛兰德自己也承认,世上从来没有一张清单能涵盖所有情况,冗长而含糊不清的清单是无法高效并安全执行的。这意味着,清单要素的遴选要简单、可测、高效,说白了,就是“抓大放小”。
何为大,何为小,这又是个主观评判,所以,关键还是人。清单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最危急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主角是人而不是清单,是人的能动性在尽力防范错误,而不是相反。最后,从一开始接受清单工具,到紧接着尝试使用,到后来变成习惯,按照葛兰德的说法,其必然是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而且从效果来讲,也只有持续改善,才能让清单始终确保安全、正确和稳定。不过,清单运用的最高境界,不是“完成一项,打钩一项”,而是彻底改变价值观。好比是武侠小说里的“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当你的脑海里真正建立起清单思维,做起事情来自然步骤明晰、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