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近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人社部25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将借鉴国外经验,拟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措施,并以“小步慢走”的方式实施。(7月26日《新京报》) “延退之争”已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话题。对于一项有关国计民生的政策修订,能做到几上几下的摸底“试水”,其积极意义不可否认。毕竟,“延迟退休年龄”已经从“大势所趋”变成了“小步慢走”,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九成”民意。 然而,按照人社部的意思,延退的“小步慢走”并非总体进程上的趋缓,而是“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措施”的范围上的缩小。如果撇开在关于延退之争中民意诉求的全部含义,局限于减少弱势群体的利益受损,那么,“差别政策”是唯一的有效手段。但是,关于“延退之争”,
人社部也充分地认识到这一政策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而在这种“复杂性和敏感性”中,除了不同社会阶层直接经济利益的得失,还涉及到既成的社会公平问题。由“延退之争”引发的对养老金“双轨制”的质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和热议,对当前的养老体制进行改革、取消养老金“双轨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延退“差别政策”别再落入“双轨制”窠臼。 对于延迟退休“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措施”,比较肤浅的理解就是,在先满足赞成“延退”的社会群体要求的同时,暂缓反对“延退”的社会群体的“延退”进程。这样的话,很容易让人觉得,延迟退休的“差别政策”,只是从所有人“陪绑”的“大势所趋”,变成一部分人先行一步的“小步慢走”。那么,这样的“差别政策”就很可能对应到在养老金“双轨制”下的两大社会群体。笔者曾经把“延退之争”的分歧,比喻为“开饭”和“续杯”,延退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是推迟了“开饭”时间,而对正享受着“盛宴”的既得利益群体来说,无疑是不愿退席的“续杯”。因此,“差别政策”的最好结果就是,既不影响等着“开饭”的社会弱势群体,也满足了既得利益群体“再来一杯”。这就好似另一种意义上的“双轨制”。 按理来说,到了现行的退休年龄,不想干的就别干了,想干的继续干,本来不应该成为具有“复杂性和敏感性”的问题,但是“延退”还是遭到了“九成民众反对”。如果这个“民意测验”的结果是准确的,那么,剩下“一成”力挺延退的,应该就是在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下,正在享受“盛宴”的既得利益群体,他们当然希望有永远也不散的“宴席”。 以此理解延退政策,虽然存在由于社会不公现象造成的狭隘意识,但在明确了“当期不存在(养老)基金缺口问题”,也没有出现“就业缺口”的情况下,光凭“借鉴国外经验”,实在少了很多说服老百姓的理由。这就让延退政策在遭到九成民众反对的社会背景下,还要想方设法一意孤行变得让人难以理解。而“小步慢走”看似比“大势所趋”面对现实,但如果“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措施”一旦对应上既成的分配制度不公,无疑就成了另一种“双轨制”。如此,即使按时“开饭”的眼瞅着超时“续杯”的,总归不像是一幅很和谐的社会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