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国内的EMBA教育,不能不提长江商学院。“取势 明道 优术”是长江商学院的战略选择。自2002年11月至2011年11月,长江EMBA已招收19期400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海内外学员,其中76%以上担任副总裁及以上的核心管理职位。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就长江以及国内EMBA教育的发展和挑战独家专访长江商学院助理院长兼EMBA执行主任罗譞。他直言,与国外同类教育相比,中国EMBA教育面对的学生“层次更高”,也更难教。
中国EMBA教育必须本土化
“从建院伊始,长江商学院的定位和目标就很明确,并且这一定位也从来就没有变过,那就是要服务于中国的民族企业,为中国培养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培养新一代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的世界级企业家。”面对记者的提问,罗譞回答得毫不犹豫。
这一点从长江EMBA的生源结构上也能看出来。在长江EMBA的学生中,来自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生源约占50%;来自央企的生源约占25%;来自非政府组织(NGO)的生源约占5%至8%;公务员占10%不到;而来自外企的生源也只有约10%。
罗譞称,在国外,MBA教育是主流,大多数企业的领导者很早就接受过体系完整的MBA教育,真正的企业CEO或是核心管理层是不太会参加EMBA课程的;哪怕是短期培训,他们都很少参加。但是,中国的情况大大不同,以长江商学院为例,企业核心管理层占到整体生源的比例在80%以上,总监主管层面占比在15%到20%之间。
“可以想象,一个企业的董事长和一个企业的总经理,或者说一个企业的拥有者和一个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所关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面对企业的决策层,我们要提供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课程?”罗譞直言,中国的EMBA面对的教育对象层面最高,但也最难教。
在罗譞看来,中国的EMBA教育最开始只是简单照抄,即把国外的理论和案例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进行讲授。而伴随着学生要求的逐步提高,仅仅讲述外国的案例已经不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需要学习和中国有相关度的国外案例,他们需要明确国外的案例对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在何处。而到了现阶段,学员要求进一步提高,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中国本土的企业或者与中国有类似发展背景国家的企业的案例。
“比如,谈到并购、上市、融资、对赌计划等,可口可乐这样的企业的借鉴意义固然有用,但同学对于阿里巴巴、国美的这样的本土案例更感兴趣。”罗譞说。据介绍,长江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本土原创商业案例是长江商学院的重要特色与核心竞争力之一。长江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对内联系着学院学术委员会以及使用案例的所有教授与学员,对外联系着中国与全球各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以及中外其他商学院案例研究库,它是多种宝贵商业信息资源的“信息港”与“集散地”。目前,长江商学院自行开发了包括华为、安踏、如家快捷、海底捞等大量经典案例。
中国EMBA教育需要全球平台
罗譞指出,长江EMBA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全球学习平台。“我们知道,没有一个学校在管理学的各个领域都做到最强,有的学校可能在战略管理课程上非常突出,而有的则擅长于某个特定产业的研究。我们做的就是‘哪里有好的,我们就拿来’。”他说。
据他介绍,在过去的8年中,长江保持了和世界一流商学院的长期合作关系,这种长期合作使其能够“点对点”地找到想要找到的师资资源。“我们还和这些国际上一流的商学院联合开发一些课程,甚至联合开发中国企业的案例。另外,我们还给EMBA学生到国外商学院学习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全球学习的平台,我们的企业家不仅能够开阔视野,也能够和国外企业家建立个人深厚的友谊,对业务产生帮助。”罗譞称。
他还指出,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学生的诉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只要听国外的案例,也要学习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案例。而且,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融合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接受全球最优质内容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这对教学的教授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如何才能让所讲授的内容不和企业脱轨,并能够洞悉企业真正面临的问题?所以,中国的教授如果不能静下心来研究中国企业的问题,上课还走老套路,会慢慢被学生所抛弃。
EMBA教育要强调“人文关怀”
长江EMBA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重视对企业家“人文关怀”的培养。罗譞说,“企业家来到长江上课,我们希望,他们从长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更该意识到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一个企业,要为股东为员工创造价值,但更应该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且,企业家不仅仅是创造财富,更应该知道如何分配财富,如何对社会有贡献。我想,如果在这个问题认识上出现偏差,企业家赚的钱越多,对社会伤害可能反而越大。”
因此,2004年,长江商学院就率先在管理教育中系统引入人文课程。长江商学院通过一系列人文课程的推出与创新,注重人文内功的修炼,拓展商学教育逻辑的内涵。另外自2010年起,长江EMBA规定每位学员在校学习的两年之内,必须完成六天的义工,以此“捐献”自己的时间与丰富的管理经验到大型公益项目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