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到18日,两次IPO发审会的间隔时间长达两周。这一IPO审核“空窗期”的出现,并不意味着IPO审核暂停,而是多种偶然因素所致。不过,近一个月来,IPO审核节奏明显放缓。
偶然因素导致“空窗”
7月4日开会审核思美传媒IPO申请后,证监会发行部只召开了一次发审会,审核贵研铂业配股申请,上周没有一家企业IPO申请上会。
这种IPO审核“疑似”暂停的现象,引起市场很多猜测。证监会13日发布发审会公告,宣布将在18日召开第134次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审核秦宝牧业等两家公司的IPO申请,表明IPO审核还在进行之中。不过,IPO审核还是出现了长达两周的“空窗期”。
证监会创业板部的情况也类似,最新一次发审会是在7月3日,之后没有召开新的发审会,也没有发布发审会会议公告。
发行部和创业板部同时出现这么长时间的IPO审核“空窗”,这是2009年新股发行重启以来首次出现。此前,即使春节、国庆等长假期间,“空窗”期也没有这么长。
权威人士解释说,目前新股发行审核工作正在正常进行,并没有暂停。上周没有一家企业IPO申请上会,是多种偶然因素所致。
IPO审核节奏放缓,对新股发行的影响不大。截至7月5日,已经通过发审会审核,等待IPO的企业达110家,和今年上半年IPO的企业数量相当。
审核节奏明显放缓
尽管IPO审核没有暂停,但7月以来,审核节奏明显放缓,7月2日至6日这一周,证监会共计审核通过了4家公司的首发申请,一家中小板公司,3家创业板公司。上周也就是7月9日至13日,没有一家企业IPO申请上会,本周也只有2家企业IPO申请上会。
上半年,证监会共审核了192家公司的IPO申请,其中154家顺利通过发审会,27家企业被否,取消审核和暂缓表决11家。上半年月均审核30多家公司IPO申请,明显高于7月份的审核数量。
实际上,IPO审核的放缓从6月下半月就已开始。6月上半月,证监会共安排17家企业IPO审核上会,而下半月只安排9家企业IPO审核上会。
市场约束力不断增强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新股发行节奏是市场自主判断和选择的结果,证监会不会控制新股发行的节奏和数量。
2009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推进以来,市场自我调节功能逐步发挥作用,投资者的自主博弈能力明显加强,市场约束机制不断强化。去年以来,相继出现了八菱科技、朗玛信息、海达股份发行中止的案例。不少企业在发审委会议审核通过后推迟发行和上市,根据市场情况缩减发行规模,选择更好的发行时间窗口,有一些甚至撤回了申请,这说明市场约束正在对发行上市的企业数量和规模进行自主调节,这是非常积极的变化。
“预先披露招股书并不等于过会,过会也不等于发行,甚至也不是肯定将要发行,或在近期必然发行。”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如果投资者不接受发行人提出的价格,即使企业已经过会、拿到批文也可能无法成功发行。
特别是大盘股的发行,更是受到市场承受力的约束,弱市无法承受大盘股特别是超级大盘股IPO的冲击。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证监会就对大盘股发行人和承销机构进行提醒,让发行人和承销机构关注市场波动给发行和承销工作带来的风险。50亿元基本成了近期IPO的“分水岭”,大盘股IPO,要么主动缩减融资规模到50亿元以下,要么只能等待市场转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