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速为7.6%。按可比价格计算,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8%,其中一季度增长8.1%。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上半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及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7.7%、49.4%和-7.1%,分别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3.9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表示,外需不足、内需趋缓是经济回落的主要原因。前期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给市场带来利好的同时,国内经济增长的内部因素以及政策调控的复杂性使得市场对三季度经济反弹尚存疑虑。短期内宏观经济政策仍将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并着力“稳增长”;长期来看,经济结构应进入根本性调整阶段。
增速回落符合预期
盛来运表示,今年经济增速回落的原因主要是国际形势继续恶化,外需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另外,国内房地产等宏观调控措施还在继续实施,内需有所趋缓。
盛来运同时表示,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现在处于转型的新阶段,在结构转型期,资源供求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潜在的增长生产率有些下降。这也是国际上结构转型中间存在的普遍规律,现在经济增速的下滑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结构转型期间潜在增长生产率下滑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表示,上半年GDP增速7.8%这一数字非常合理并且完全可以接受。对于二季度GDP增速回落,李义平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目前处于“四万亿投资”的后期,“四万亿投资”效用发挥得已经差不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会像之前那样强劲;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需拉动,但目前美国经济、欧洲经济较低迷,国际经济形势不够明朗,对我国经济产生消极影响。此外,虽然CPI增速在下降,但社保、医保等制度不够完善,内需没有启动起来,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没有完全被激活。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表示,外有金融危机,内有流动性一度持续回收,经济增速持续回落是自然的。
经济底部尚不明朗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0.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
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6月新增贷款9198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2782亿元,占信贷比重为26.6%。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有一些数据出现了回暖,但经济反弹的迹象仍不明朗。目前来看,三季度企业去库存的加速推进将导致库存投资大幅下降,另外,欧债危机的演进可能导致外需继续恶化。而政策层面仅维持目前的宽松难以对冲这些因素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从二季度经济数据来看,经济下滑的幅度已经出现收窄迹象,预示着三季度经济将朝着趋稳方向迈进,但目前来看谈不上反弹。由于前期政策调控的效应还未显现,再加上欧洲经济的不稳定性较大,下一步政策调控的复杂性增加,应该说三季度经济出现企稳就相当不错。预计三季度GDP增速为7.5%或7.6%,高于7.6%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也表示,三季度未必是经济的底部。因为,如果从2007年开始算,中国经济到目前为止已经是连续5年下行。虽然2009年-2010年的增长率回升,但并不是内生性动力推动的,而是政府大力度宏观刺激政策推动的。所以一旦来自政府的推动力放松,由内部因素决定的增长下行趋势就又会回归。因此,内部因素决定了经济下行的趋势。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二季度GDP增速降至三年来最低,季调环比折年率为7.2%,高于一季度的6.4%,但仍在同比增速之下,表明实体经济下行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发电量和进口数据都在减速,说明经济下行的压力不小。“稳增长”需要适度增加政策宽松的力度,通胀快速回落为此留下了更大空间。
内需驱动走向前台
盛来运表示,上半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及净出口,分别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3.9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表示,从“三驾马车”对GDP的贡献率来看,中国经济正由出口拉动型转为内需拉动型。面对经济增长结构的变化,短期内国家宏观调整政策仍将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并着力于“稳增长”;长期来看,经济结构应进入根本性调整阶段。
贾康认为,从下半年来看,仍将以货币政策调控为主。目前投资、消费、出口这三个领域的政策或已较清晰。投资方面,国家日前已经明确将在铁路、市政、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领域促进投资合理增长。消费方面,国家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等措施将有利于内需的扩大,从而提振消费。出口方面,国家对出口企业或将实施区别对待的支持政策。具体如何区别对待将根据企业的订单和类型决定。
王建表示,由于目前的产能过剩矛盾更加严重,制约着出台更多的投资刺激措施。近期政府出台的刺激政策对经济有效刺激程度有所下降。自今年初以来,政府一直在逐步放松银根,但贷款增长却未见显著增加,主要是用于投资的中长期贷款需求严重萎缩。因此,还要为经济继续下行做好准备。而要引领中国经济真正触底反弹需令经济结构尽快转入根本性调整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降息等一系列措施显示,政策信号已经非常明显。三季度应该还会延续二季度政策逐步宽松的基调。在货币政策上,可能的做法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强公开市场操作、放宽信贷规模;投资方面,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保证在建项目资金到位,可能还会稍微放开项目审批。
专家认为
下半年经济将企稳回升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27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数据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政府会采取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仍有可能下调,下半年经济将企稳回升,全年经济将实现“软着陆”。
股市环境趋宽松
中国证券报:如何评价二季度经济数据?
诸建芳:数据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二季度经济到了底部状态,下半年会有企稳回升的趋势,企稳回升的幅度取决于政府刺激政策的力度如何。
李慧勇:我也认为数据基本符合预期,原因有两方面:从需求方面讲,外需是上升的,因此主要是内需回落,尤其是与投资和消费回落有关;从产业方面讲,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总体回落有关。
中国证券报:二季度经济数据会对股市和楼市产生怎样影响?
诸建芳:股市一般反映了经济基本面,如果下半年经济好转,对股市或许是个利好。至于国内实体经济,当然也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房地产、制造业要想再度红火起来,离不开经济环境的支持。但包括房地产行业在内的调控不会大幅度放松,或许局部有一些微调。限购等一系列措施,在年内取消的可能性很小,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近期还是会维持下去。
李慧勇:针对上半年经济形势,近期央行通过二次降息释放流动性。从宏观上讲,流动性宽松受益最大的应该是一些资产负债比较高、利率敏感型的行业,如房地产、农业等,这些行业受益会比较大。利率下降伴随的是社会资金成本下降,对股市形成较宽松环境。
经济有望“软着陆”
中国证券报:从全年来看,宏观经济形势如何?
诸建芳:之前经济增速下滑,政府已经开始采取刺激性政策,货币财政投资方面都开始采取相应措施。刺激政策已经看到一些效果,基建投资数据增长由负转正,这里面很重要的是有政府着力点影响。另外,中央预算投资资金到位情况增长也较好,同比增长已达27%,比去年同期要高很多。货币信贷增长开始略有回升,这对经济后面的回升会起到积极作用。
李慧勇:总体来说,年度经济形势可以实现“软着陆”,从季度上来说会呈现“三稳四回升”的格局,也就是三季度企稳,四季度回升。原因有三个方面,主要是由于房地产销售推动企业房地产投资趋于稳定;出口最坏时候可能已经过去;有关部门加大力度落实“新36条”以及采取降息降准措施。这些政策的效果可能会在三季度中后期显现。
最快本月或降准
中国证券报:政府还会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刺激和调控?
诸建芳:货币政策上应该还会有一次降息,存款准备金率也会有多次下调,最快这个月就会出现,税收政策方面应该还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李慧勇: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加大项目开工;第二是保持货币政策宽松,年内还会有一次降息,两次降准;第三是实施结构性减税;第四是可望实施一些中长期制度改革,消除抑制企业投资的制度,如折旧制度、税前列支制度等。
经济增长降中趋稳
上半年中国GDP增速为7.8%,其中第一季度为8.1%,第二季度为7.6%。尽管经济增长呈现回落态势,但筑底企稳的迹象开始显现。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0.4%,增速较1-5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2.1%,较5月提高1.1个百分点,已连续两个月小幅回升;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9.2%,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综合看,三大需求止跌企稳,小幅回升。从需求数据看,经济增速下行过程已基本结束,三、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可能在二季度水平上保持稳定或略有提高,全年经济增长率有望保持在7.5%-8%之间。
经济增长筑底企稳迹象的出现,首先与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潜力密切相关。中国有巨大的人力和劳动力资源,劳动年龄人口超过9亿人,而且还在增加之中。尽管国内外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对中国人口红利消失表示担心,但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转移活动远未结束,现代经济的规模相对于人口和劳动力转移的要求明显偏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蕴含的内需扩大和经济增长潜力还非常巨大。13亿人口,人均GDP由5000多美元向10000-20000美元跨越的过程,其释放的消费增长潜力、与之联系的投资增长潜力将是史无前例的。中国的高储蓄率使存款规模达到投资规模近3倍,建设资金数量充裕。经济全球化和自主创新活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要素供给。在这一基础上,中国经济增长率不会出现持续下滑。经济增长筑底企稳也与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4万亿投资,在“保八”的目标实现以后及时进行了调整,从而有效防控了财政债务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为“稳增长”预留了较大空间,这些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预调微调创造了必要条件。而“稳增长”多项政策效果的显现,必然使经济增长降中趋稳。
也要注意到,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重要变化。第一是市场需求快速扩张的情况已经发生重要改变,既包括国际市场在金融危机以后的降温,也包括国内住房、汽车市场逐步趋于成熟和平稳,还包括基于产能扩张的投资高增长结束。这些必然导致经济增长水平下降。第二是要素成本明显提高,低成本发展条件发生了重要改变。基于成本变化的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总体也使经济增长水平有所降低。应该认识到,这是中国经济长期高速规模扩张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中国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由此开始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企业开始进入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对经济体制特别是经济内在约束机制、破产退出机制、财产风险责任承担机制的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对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责任的过度、不当介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基本民生保障职能提出了迫切要求。
当前,使经济增长率由年均10%左右平稳下降到7%-8%,是首要和最紧迫的任务。由此既可以形成推动经济转型、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倒逼环境”,也可以继续释放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为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发展空间,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改革攻坚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
当前形势的发展显示平稳“下台阶”的目标有望实现,但切不可过早乐观,还要密切监测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继续抓好“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努力使经济增长在7%-8%之间稳定下来,进而为经济转型创造必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