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般的扩张速度、失衡的产业链条、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模式、频频事发的质量问题、游走于中国特色下的微妙政商关系……当同样遭遇资本市场的残酷洗牌,并传出中粮有意并购的当下,雨润食品,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蒙牛?
雨润一出手便技惊四座。
2012年3月12日,雨润集团宣称,将投资100亿元在徐州市彭城建设“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签约当天,徐州市四大班子尽数出席,地方主要领导的评价近乎眩晕,“此项目……甚至将改变徐州经济发展东强西弱的格局。”
十天过后,雨润的大手笔再度重演。3月22日,号称总投资150亿元的东北最大农副产品交易项目“沈阳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在沈北新区奠基。这个航母级的项目一旦建成,预计实现年交易额300亿元,并能带动相关行业60万人就业。
类似的大手笔对于雨润几乎俯拾皆是。2011年7月16日,石家庄市雨润全球采购中心开工建设,号称投资102亿元;2011年8月30日,哈尔滨市双城区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奠基,号称总投资为80亿元;雨润西安全球采购中心,同样轰轰烈烈上马,号称投资过百亿元……
如果仅将雨润近年所有的项目加起来算,其投资总额已达数百亿元其数量之大,密度之频,令人惊叹。
对这种“大跃进”而又“振聋发聩”式的投资方式,雨润在官方网站上如是解释:“农副产品物流目前已经成为雨润集团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是雨润实现全产业链经营的重要载体。雨润集团计划在未来3~5年内,立志成为全球最大的农副产品物流设施提供商和服务商。”
不过在各大网站论坛,却充斥着对“雨润模式”一边倒式的质疑之声。之前的几年里,雨润在全国各地大肆兴建屠宰场,风声雷动地号称要打造世界第一屠宰企业。而后事实证明,雨润在全国各地新建的屠宰场,严重开工不足,产能大大过剩。时过境迁,迄今的国际采购中心,与当初颇有类似。
而雨润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农业项目做“幌子”,获取大量补贴资金和优惠政策,同样在项目中雨润还可以获得大量廉价的土地,雨润也可以通过旗下的地产公司进行商业开发。
近几年,问题猪肉、质量事故、圈地疑云等负面新闻一直与雨润如影随形。火箭般的扩张速度、失衡的产业链条、缺乏有竞争力而被广为诟病的商业模式、频频事发的质量问题、游走于中国特色下的微妙政商关系……这个疯狂扩张的企业,与当年的蒙牛竟然有着高度的相似。这样的现状也直接导致2011年6月29日,在浑水等国外投资机构的沽空下,雨润食品被资本洗盘。当年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后,蒙牛股价也一度直落千丈,直至被中粮并购,创始人牛根生出局。
当同样遭遇资本市场的残酷洗盘,并经过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之后,处于风暴中心的雨润食品,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蒙牛?
善于与政府打交道的企业
雨润的名声就是通过“并购国企”而声名鹊起的。
1996年,成立仅5年、销售刚刚过亿的雨润食品,从政府手中接过濒临倒闭的国有南京罐头厂,无偿获得了生产用地、厂房,以及“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更“为公司奠定快速扩充发展业务的模式”。
这桩祝义才颇为自得、被誉为“蛇吞象”的收购让雨润大获全胜,更重要的是,它让智慧过人的商人祝义才看到了“运作”的力量。这种在特定状况下产生的“模式”无疑有着让企业无法抵抗的诱惑力,此时,全国亏损的食品企业俯拾皆是。
1997年之后,雨润开始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展开“国企并购”,到2003年底,已并购了20家国企。
在这个过程中,雨润不仅构建了自己独有的政商资源关系,也积累了良好的经验,让其成为一个“善于与政府打交道”的企业。
祝义才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善于把握机会,同时也善于整合资源。上世纪90年代末,地产业初起,雨润在各地的并购除了现成的设备和技术,更重要的,还有大量闲置的土地资源。而在完成了原始积累后,雨润的触角也开始向“更能体现商业价值”的领域发展。而这其中,微妙的政商关系也起到了助力作用。
2001年,祝义才介入房地产行业,成立地华地产公司;2002年,雨润以较小的代价收购国企南京河西房地产开发公司,又开创了一个并购国有地产企业的先例。
但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雨润在各地的并购和市场拓展也需要大量的资金,祝义才的触角又开始伸向资本市场,这包括其出手通过“借壳上市”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东成控股,在二级市场对的流通股进行收购并成为第一大股东。
2005年10月,雨润食品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获得近百倍的超额认购,一时风光无限。2006年3月,雨润食品公布上市后首份财报,营业额达到了44.5亿元,净利润达到了3.6
亿元。虽然看起来并不是一个“特别强大”的数据,但此时,通过祝义才的腾挪,一个横跨食品、地产、商业、百货、物流等领域的多元化雨润集团已具雏形。
雨润食品,是这个庞大系统里一个重要的龙头。作为一个“善于跟政府打交道”的企业,雨润游刃有余而又进退自如,而后的发展皆与此有关。
被非议的赢利模式
在不同的场合,祝义才称,雨润是一家有着农业概念的食品企业。
中国的农业问题一直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各级政府为推动农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各种刺激农业发展的政策。当经营政商关系比市场竞争更容易获得成功时,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更为容易的“捷径”。
一旦在特殊的情境下获得巨大的成功、而环顾四周又无人跟上时,雨润的胃口也被无限地撩拨。
2008年8月,国家《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出台,条例中首次体现了国家规范生猪屠宰行业、整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决心,并对企业进入屠宰领域进行扶持和贴补。
建立屠宰加工基地,很快成了雨润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目标。
2008年11月,雨润与周口市政府签订了投资协议,建设屠宰场项目,规划每年屠宰250多万头生猪。自此之后,雨润先后在安徽、湖南、河南、山东、新疆、四川等十几个省市建立屠宰加工基地……其速度之快、出手之迅猛,令人叹为观止。到2011年底,雨润在全国拥有31个屠宰场,实际屠宰产能达到了4000万头。
但这样的激进扩张很快被指“暗藏玄机”,屠宰场似乎是在“钻政策的空子”,只是雨润获取政府补贴的一个“重要道具”。
2007~2009年,雨润每年新增产能达380万头、400万头、750万头,而就在这几年内,雨润年均获得政府补贴近2亿元,同期的竞争对手双汇年均只有1000万元。而到了2010年,雨润更获得政府补贴近6亿多元。
补贴甚至成为雨润一个非常重要的利润来源。
2007年,雨润的政府补贴占税前净利润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以上,到了2009年达到了22.5%,2010年更提升至26%。
补贴并不仅仅是雨润单一的“额外收入”,这其中,一个原本有些陌生的“负商誉”一词开始为更多的公众所熟知。雨润食品在财报中解释,商誉(负商誉)于收购附属公司及联营公司时产生,是收购成本“超出”被收购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通俗地说,就是低价买进高于收购价格的差额部分,而部分将被“即时确认”为净利润。
雨润对“负商誉”玩得颇为熟稔。早年,雨润以合计代价1720万元收购了哈尔滨肉联厂、开封肉联厂、广元川北肉食品加工厂等三家地方国企,三者以市场公允价值评估作价4049万元,但雨润支付的收购成本仅为1720万元,其间2329万元的差额,被确认为雨润因收购产生的“负商誉”,占到了当年利润的13%。
在之后的并购中雨润更是过之而无不及。腾尔牧业原本为河南省扶沟县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因经营不善,2009年,河南扶沟县政府以1619万元收购腾尔牧业资产。而后雨润食品以1万元低价购得,只一经转手,该公司即被评估为1亿元,转身即为雨润贡献“利润”1亿元;2010年5月14日,雨润食品又以1万元人民币并购河南省南乐县内的福鑫肉业全部股权,这笔交易同样使雨润大赚,一举为其贡献8000万元“负商誉”。
无论是补贴、还是负商誉,这都是一种令人非议的“盈利模式”。
脆弱的“产业链”
在轰轰烈烈的扩张下,雨润开始成为媒体的焦点,紧接而至的是负面新闻不断。
2011年11月,有媒体曝出,雨润在辽宁省所建的生猪屠宰项目产能过剩,开工率严重不足。雨润在辽宁已经建成4个生猪屠宰项目,产能达到600万头,其签订协议的在建、待建的项目产能高达1250万头。这个产能接近该省目前屠宰量的两倍,据规划,雨润要在辽宁省建立10座屠宰加工场。
但这些项目事后被证明大多空心化。
以黑山县建成的屠宰场为例,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具备年屠宰生猪200万头能力,并于2011年下半年建成。当地县政府为了争取此项目,给予了近亿元的配套及资金支持。
但这座在当地颇有面子的“招商工程”建好后,一直没有拿到定点屠宰许可证,在举行完开业庆典后,就一直没有开工。而据辽宁省服务业委员会统计显示,雨润在辽宁已经投产的3座大型生猪屠宰厂,开工率一直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很难保证盈利”。
以雨润在湖北省巴东县投资的屠宰场为例。这个设计规模为年屠宰生猪120万头的项目,预计实现年销售4亿元、利税3000万元。实际上,至2010年,巴东恒兴屠宰加工生猪107228头,实现销售收入12593万元,上缴税收仅81万元。
据一份资料调查显示,至2011年,雨润在全国拥有31个屠宰场,产能实际利用率仅为60%左右。
全产业链是众多食品企业梦寐以求的东西,不仅有利于对产业各利润链条的控制,更重要的是,通过纵深一体化的拓展,大大降低企业的风险。
但在不同的场合,祝义才表态,“雨润不会参与上游业务”。但私下里,雨润却进行着养殖业务的尝试。两厢矛盾,颇具玄机。
2007年7月,雨润集团与安徽省太和县政府签署协议,投资1.5亿元在当地建设年出栏种猪5万头的项目,然而基地至今未曾出栏一头种猪,建好至今已是杂草丛生;在安徽省萧县的养殖投资也是一场“乌龙”,2010年厂房就已建设好,之后,却未见饲养过一头生猪。
“雨润之所以不大愿意涉足上游养殖业的原因,在于建养殖场的补贴较少,且需以生猪实际存栏数挂钩,相比于将屠宰场建起来便可获得补贴而言,雨润自然对养殖领域不感兴趣。说到底,雨润的全产业链只是一个口号。”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评述。
以加盟连锁的方式低成本、快速建立销售网络,是雨润打造下游渠道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为了快速地将渠道铺开并保证加盟商的利益,雨润规定,一个县内只准开一家雨润冷鲜肉店。另一方面,加盟“雨润冷鲜肉专卖店”的门槛不高,大约5万元就可以。
但这种“专卖模式”很快被指名不副实,因为这种松散的专卖,雨润除了提供产品、让经销商赚取猪肉差价之外,没有太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同样,农贸市场大多受区域限制,消费者通常采取就近原则,不可能走很远专门来买雨润的冷鲜肉。一位江苏省内的县级加盟商在网上如是倾诉自己的遭遇,“雨润似乎也没有遵守自己的规定,他们把货同样也供给同城的其他散户。”
尽管雨润看起来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所“展示”,但事实上,这条产业链看起来并不那么完美,也略显脆弱。
困在质量陷阱
在一个看似有些扭曲的公司发展模式之下,尽管雨润声称公司的主业依旧在食品上,但精力分散的事实和过于迅猛的发展速度,让雨润一时无暇自顾。在此之下,其质量问题也层出不穷。
2009年3月16日,在例行的质量抽检中,安徽省质监局通报,阜阳雨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午餐肉经抽查发现含有克伦特罗(瘦肉精),此为“瘦肉精事件”。
一波未平。2011年5月,雨润又曝出了“过期猪肉门”事件。5月19日中午,合肥一家五星级酒店采购的雨润牌火腿肠中,发现了包装塑料膜和金属卡扣,让雨润陷入“过期火腿二次加工销售”质疑的舆论漩涡中。
再之后,接踵而至的便是雨润的“物流门”。2011年7月23日,网友“一剑穿心”从安徽阜阳市颍州区河滨巷中段路过时,正碰上一辆写着“雨润食品”的货车在卸保鲜肉,他用手机拍下了卸货过程:车厢里装着没有任何包装的猪头,两名年轻人穿着鞋子踩在猪头堆里,往车尾一辆破旧三轮车上卸货,地上的垫子凌乱地放着猪头。他随后将此照片发到了网上。
2011年9月,陕西渭南又曝出“淋巴问题肉”事件。一些陕西省雨润集团渭南生秦公司生鲜肉代理商反映,在渭南生秦公司配送给他们的猪肉中,发现淋巴及三腺未摘除干净的问题猪肉。
质量问题几乎成了雨润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如影随形而又梦魇不断。2012年6月,仅在河南一省之内,便相继曝出洛阳火腿肠霉变、商丘问题猪肉两起质量问题。
在雨润层出不穷的质量事件中,还有“大肠杆菌门”、“头发门”等多个事故版本,在百度上搜索“雨润质量问题”几个字,通篇累牍的都是关于雨润各地层出不穷的质量事件报道,几乎达数百起。对这些质量事故,雨润通常是断然否认,或以不知情搪塞,或推给与己无关的第三方,“很显然,雨润缺乏诚意,一个真正以‘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为营运理念,致力为消费者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的公司,是不可能接二连三并且一再地出现低级的质量事故的。”一位消费者如是说。
在不同的场合中,尽管祝义才宣称雨润一向高度注重食品安全问题,并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的生命。
但在事实面前,于事无补。
此消彼长的副业
即便问题重重、非议不断,但雨润似乎不为所动,“虽千万人吾往矣”。
一位业内人士如是总结雨润的“商业模式”:“以农业化项目为大旗,先是夸大投资计划,向政府申请高额补贴和配套资金,自己用少量投资便能建起新工厂;然后将低成本获得的土地资产,抵押给银行贷款,作为企业运转资金;而雨润将无偿获得的土地和资产计入利润,还可通过上市公司发行新股获益,更可以对低价获得的土地进行商业开发。”这几乎确保自身稳赚不赔。
针对“圈地”、“骗补贴”的说法,雨润一度发表声明回应,雨润集团在建的项目都和当地政府取得了沟通共识,集团并没有从事任何房地产开发业务,也不涉及商业地产或物流的业务,雨润拥有的土地属于工业用地,并依照合法的方式取得,同时雨润集团所获得的补贴都是经过地方政府审批和发放且合法合规,没有虚报和欺骗的情况。
但瓜田李下,雨润在全国的大肆圈地,难逃“以农业项目为幌子,行地产之实”的嫌疑。
迄今为止,雨润已拥有了旅游地产和住宅地产两大产品线。江苏地华的业务以住宅为主,城市综合体为辅。该公司旗下拥有40余家分公司,开发项目遍及江苏、安徽、辽宁、黑龙江、陕西等多个省市。而其房地产项目的投向,与其食品产业的扩张版图,高度重叠。
雨润近年大力发展物流业,其逻辑也如出一辙。雨润控股下的物流产业,所依托的仍是其在食品产业上的优势。以肉制品、副食品和农产品形成的三条物流主线,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雨润在不少二线城市建成了规模可观的大型物流交易平台。
而过去两年间,雨润地产至少达成了4个超大型的农副产品采购中心的投资协议,分别位于广东中山、陕西西安、天津东丽区和辽宁沈阳,意向总投资额高达420亿元。这种物业不仅各级政府非常欢迎,并且国家扶持,建设企业取得土地的代价很低。
更诱人的是,在这些采购中心的用地中,同时也包含着不少商住配套土地。如雨润西安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3000亩土地中,就包括9万平方米的星级酒店和28万平方米的配套商业。
在中山全球采购中心中,雨润得以参与当地岐江水岸商城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建筑面积达230万平方米;而在天津市连续兴建两个产业基地后,当地政府已明确表示欢迎雨润引入其旅游、商贸、城市综合体等产业。
地方政府希望用大型项目来粉饰政绩工程,因此通常会对一些“吸引眼球的项目”开出各种优惠,聪明的雨润无疑吃准了这种心态。雨润号称在哈尔滨双城市投资80亿元打造的东北最大的国际农产品采购中心,占地面积达157万平方米,消息一出,很快被推举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重点推进项目,当地各级官员谈及无不溢于言表。
但在坊间,却争议四起。双城市当地已有一家名为哈达的果蔬批发市场,占地1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交易量高达120万吨,承担哈尔滨市九成以上果蔬吞吐的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而“东北最大国际农产品采购中心”,与哈达的直线距离不过50公里。哈达经营10年,目前是东北规模最大,投资不过5.5亿元。雨润一来,项目便扩大10倍,投资数十亿元,这样的规模是否真的实用?
一位接近雨润的人士透露,祝义才本人对地产业务非常看重。2011年,祝义才在年初的内部会议上提出,雨润的房地产业在2015年要实现500亿元销售额,甚至还规划了上市的目标。
这个数字,将是目前雨润食品的数倍。
雨润是什么?
雨润是一家食品企业?还是一家主业早已偏离食品的企业?很多时候,定位比较模糊,而也没有人能够完全说清。这种“模糊”的状态在成就雨润获得大量商业利益的同时,也让它陷入了另一个陷阱之中。
2011年6月,雨润各大投资机构收到了一封来历不明的邮件。这封邮件针对雨润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披露和负面揭示。
事后查明,这封邮件出自美国一家专门以绞杀中国概念股的调查公司浑水机构。
信件很快引发雨润“被洗盘事件”。2011年6月27日,雨润当日股价暴跌19.8%,翌日,雨润食品收盘再度报跌;连跌3日之后,雨润股价累计下跌33%,市值蒸发过百亿元。
事发后,雨润立即进行了还击,并宣布将回购股票等多项措施。不过对于网上呼声很高的要求现场参观雨润屠宰场和养猪场的舆论,雨润未作回应。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在质疑的汪洋大海中,雨润特立独行,而又显得有那么一点孤独难支。
2011年10月,有内部人士曝出,中粮正与雨润秘密接触,意图收购后者。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的中粮集团,一直希望成为国内最大的生猪养殖和加工企业。此前,中粮已经在国内生猪养殖和肉类加工展开布局,在天津、江苏和湖北建立三大生猪基地。
中粮也善于抄底。2009年7月,中粮集团联手厚朴基金,仅以港币每股17.6元的价格、出资61亿港元,收购了蒙牛乳业20%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在肉制品加工业前两把交椅已被双汇、雨润占据的情况下,中粮要想后来居上,最便捷的方式便是并购。此时,身陷危机、股价大幅暴跌的雨润食品,无疑是中粮切入的最佳时机。
不过这桩并购宣告失败。据透露,中粮与雨润的谈判“一度接近终点”,但最终,祝义才没有在合同上签字。个中原因,双方至今秘而未宣。
在媒体的大量曝光和浑水等调查机构的沽空之下,雨润既有的“成功模式”似乎难以为继。2011年下半年财报显示,雨润的政府补贴等营业外收益顿然降为零。祝义才承认,“媒体的大量负面报道对公司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011年可能是创业至今最艰难的一年。”网络上,对雨润的指责和唱衰声依旧汹涌连绵。
2012年6月18日,雨润食品的开盘价为7.74元,距离最高时的市值,已跌去2/3。自被浑水等机构洗盘之后的一年多里,雨润的股价一直在低位徘徊。
在雨润的官方网站上,赫然地显示着又一个宏大的规划:未来几年,在全国30个省会城市建设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在300个地级市建设雨润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在3000个县域建设雨润农副产品种养生产基地。
雨润能实现吗?雨润能等到那个时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