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被称为中国能源动脉的“守护神”,但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
为保障中国油气管道的安全畅通,他们在荒漠里长年坚守,在戈壁上不停奔走,在山沟沟里默默奉献,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平凡而壮丽的诗篇。他们就是中石油管道公司长庆输油气分公司(简称管道长庆分公司)基层输油站的员工们。
在中石油管道公司日前组织的“媒体走基层”采访活动中,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进大西北,走到管道员工们身边,记录下一个个虽不惊天动地但却震撼人心的故事。
大沙漠里的“绿洲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据考证,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这两句诗所描述的景象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的沙坡头。然而,当记者来到管道长庆分公司的沙坡头输油站时,却看不见长河落日,放眼远望竟全是漫漫黄沙。
“这里是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腹地。”沙坡头输油站站长于春宁说,2010年,管道长庆分公司在这里建成了沙坡头输油站。这座占地25.6亩的沙漠小站,是石空-兰州原油管线上的第二座站场,全站25人,肩负着65公里石油管线的守卫任务,其中50公里横穿于腾格里沙漠。
据于春宁介绍,沙坡头小站初建之时,满眼黄沙,看不到一点绿色。他们便在沙漠中打井取水,并在站场四周敷设了浇水管道和喷淋装置。两年内植树3880棵,并保证树木的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同时,还在沙漠里开垦并改良出7小块土地,建起职工菜园……
如今沙坡头小站,周边3800多棵树木早已叶繁枝茂,而菜园里的西红柿、茄子、辣椒、毛豆、土豆、豆角等各种蔬菜也生长得郁郁葱葱。这座昔日荒凉的沙漠小站已变成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然而,记者采访中发现,在沙坡头输油站、在管道长庆公司,更加赋有生机的“绿洲”其实扎根在管道员工们心中,这就是他们对中国石油管道工作的那份挚爱。
祖籍湖北的肖江华,是大学毕业来到管道长庆公司的,一报到就被分配到艰苦的基层站场工作。如今,这位来自江南水乡的小伙子已成为沙坡头站的副站长,而且还在长庆公司的同行中处了一个对象。“沙坡头这鬼地方,夏天太热,沙漠最高气温可达60多(摄氏)度;冬天又太冷,最低气温为零下20多(摄氏)度。”肖江华说,“刚来时我曾想过要辞职回家乡去,但现在不仅坚持下来,而且爱上这份工作,爱上了这个地方。”
对于石油管道员工而言,在同行里谈对象也许是另一种艰苦生活的开始。比如高浩江与肖佳泽,已是一对结婚8年的夫妻,可两人分别驻守在不同的基层站场,因为工作繁忙一年见不到几次面,至今都没有孩子。“不过,现在好了,公司领导考虑到了我们的情况,把我们都调到沙坡头站工作。”肖佳泽一边抹去腮边的泪花一边说,“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虽然更艰苦一些,但夫妻能够在一起工作也是一种幸福。”
杨丹,原本在银川市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化妆品商店,且收入颇丰。两年前沙坡头站成立时公开招工,杨丹在家人的鼓动下报了名,由此成为沙坡头站职工食堂一名员工。从繁华大城市到荒凉偏远的沙漠小站,从化妆品商店店主到食堂厨师,不仅工作比以前艰苦了许多,收入也大大下降,更重要的是她要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亲人分离之痛——当时她离家上班时,年仅1岁半孩子抱着她的腿哭叫着不让妈妈走……
戈壁滩上的“好汉歌”
“大河向东流啊,戈壁沙尘疯狂地吼哇。说走咱就走啊,千里管道显身手哇。险情面前一声吼哇,困难再大不低头哇……”这是管道长庆分公司惠安堡维抢修队的队员们创作的《新好汉歌》。
坐落于宁夏盐池县西南部戈壁荒滩上的惠安堡,是一个偏僻而孤独的小镇。如果不是此次“走基层”采访活动,记者做梦也不会想能来到这里。而长庆分公司惠安堡维抢修队和惠安堡输油站在这里已有了34年的历史。
据维抢修队副队长张涛介绍,惠安堡维抢修队担负着总长965公里的马(岭)-惠(安堡)-银(川)和石(空)-兰州两条原油输送管道以及中石油长庆油田供水管道的维抢修工作。两年前,当张涛“洋溢着青春的热情,怀揣着创业的梦想”刚来到维抢修队时,曾有许多朋友不理解他的选择:戈壁荒滩有啥梦想,能创啥业?
“我感觉管道维抢修工作是一份特别‘男子汉’的事业。”张涛动情地说,“哪里有险情,哪里就会出现我们忙碌的身影。无论是闷热难耐的白天,还是漆黑严寒的暗夜;无论是电闪雷鸣的仲夏,还是风雪肆虐的寒冬,一接到指令,我们总是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迅速投入战斗。”
然而,“男子汉的事业”不只是充满豪情,更多的则是艰辛甚至艰险。因为,管道抢修任务,一般都要持续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在泥泞里、在寒风中、在烈日下,持续高强度作业,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有时还要冒着生命危险。
维抢修队焊工韩志军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两年前的一次抢险故事。那是2010年3月11日,一处输油管线因气温骤降发生险情,他们在队长张新宝的带领下迅速赶往现场。挖开土坑后,韩志军第一个跳了下去,在管道下面开孔疏油。因为抢险时间较长,冻饿交加,再加上油管压力突然升高,油气外泄,韩志军双眼一黑,晕倒在坑中。“我迷迷糊糊地感觉到,有一个人跳了下来,背起我往坑外冲。”韩志军说,“我身高1.82米,体重170多斤,背我的人冲出土坑便重重在摔倒在地爬不起来。”
这个背韩志军的人便是维抢修队队长张新宝。在这次土坑救人过程中,他的腰严重摔伤,医生在他的身体里钉了8根钢钉。至今2年多过去了,张新宝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医院将钢钉取出来。因为一次次管道抢险行动,长庆惠安堡维抢修队赢得了“戈壁铁军”的美名,而张新宝也获得“铁队长”的称誉。
“铁军”毕竟不是铁打的,他们有七情六欲,他们知苦辣酸甜。维抢修队队员在谈起工作和生活的话题时,这些困难压顶不弯腰的男子汉们一个个泪湿眼圈。驻守在偏远戈壁,不仅风沙大、工资低,关键是小伙子们找对象难。1986年参加工作的黄晓阳,至今工资只有3000多元;27岁的白天晓虽然终于找到了对象,可因为很少见面,远在银川的女朋友打电话过来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现在长什么样子?
山沟沟里的“长相守”
“马惠线上一盏灯,山城泵站耀高空。油龙奔腾黄土原,荒漠戈壁舞东风。冬寒酷暑风霜雪,孤独常伴寂寞年;三十春秋长相守,长庆儿女管道情。”这是管道长庆分公司山城输油站员工张大军最近创作的一首诗歌——《长相守》。
山城输油站下设两处站址,分别坐落在甘肃省环县的山城镇和洪德镇。环县是全国最干旱、贫瘠的县之一,而地处陇东山沟里的山城和洪德又是环县最干旱、贫瘠的乡镇。当地百姓靠天吃水,家家建有水窖。山城站的员工们也因地制宜,在山城、洪德站内修建了6口水窖收集雨水,用于生活和绿化。
“就在这样艰苦的偏远小站,管道员工张大军持续工作了将近30年。”山城输油站党支部书记房斌奇告诉记者,张大军1976年参加工作,先在长庆油田从事后勤服务,1984年调到长庆输油气分公司山城输油站。他妻子在银川工作,女儿在美国已上班,儿子则在陕京管道上班,可他一个人却始终坚守在这个山城小站。
据房斌奇介绍,在山城小站,张大军从事过多个工种——从后勤服务到管道施工、巡护,再到锅炉供热;经历过多个岗位——从副站长到料库管理员、再到锅炉工;还曾多项荣誉——双文明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等。可无论干什么、获得过什么,他都坚守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尽心尽力。
此次“走基层”采访团,先后走进惠安堡站、山城站、曲子站、沙坡头站、红湾站、石空站等多个基层场站,记者发现,在管道长庆公司像张大军这样的基层员工有许多许多,他们的感人故事听不尽、写不完。
石空站是惠宁线的末站,也是石兰线首站。59岁的王荣华从1989年来到这小座输油站担任变电班班长,至今已有23年,而且他已经好几年都没有回过远在银川的家了。当领导和同事们劝他休假回家看看时,他总是说:“再等等吧,都快要退休了,退休后回家呆个够。”
地处甘肃环县马岭山沟里的曲子站,是马惠银输油管线的首站。计量员孙玲在这里已工作了两年多时间,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都在生活在360公里之外的宁夏银川市。每当孩子打来电话过来说“妈妈,我想你!”的时候,她都会泪流满面……
张大军、王荣华、张新宝、肖佳泽、杨丹、孙玲等等,这里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凭借自己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影响着后来者。刘阳、刘宁、都锴,都是2011年大学毕业生,来到管道长庆分公司后,被分别分配到了惠安堡、山城和曲子输油站。面对记者采访,他们毫不讳言在这些偏远小站工作的艰苦,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表示: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地方,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家的温暖和对这份工作一种难以描述的爱恋。
这份爱恋,被惠安堡站党支部书记郭超和曲子站党支部书记孙振分析总结为“管道情结”。在石空站,有“才女”之称的马丽创作了一首表现这种“情结”诗歌,诗的名字叫《一棵树》:“我是一棵树/我从未艳羡花朵的娇艳芬芳/也不贪慕鸟儿的自由轻盈/我只想将枝干无尽的伸展去爱抚蓝天/将根茎全力的扎下去拥抱大地/我爱我是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