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涉嫌关联交易首次上会被否的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大维格”)二次闯关成功,但其关联交易问题仍备受关注。而《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苏大维格主要核心技术来源存疑,其招股书表述的“自主研发”与事实不符。业内人士指出,此举涉嫌隐匿主要核心技术来源,违反了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的基本原则,涉嫌虚假陈述,公司存在核心技术归属及专利争端的风险,应引起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注意。 苏大维格成立于2001年10月25日,主要从事微纳光学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制造以及关键制造设备的研制和相关技术研发服务。该公司招股书称,公司是江苏省首批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董事长陈林森是微纳光学制造领域的领军人物,是公司拥有的29项专利的发明人。 苏大维格招股书在“第六节业务和技术”之“七、公司核心技术及研发情况”叙述主要核心技术及来源时称,经过多年努力,公司已成为国内微纳光学制造领域技术领先企业,在整个生产工艺过程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激光干涉光刻设备与关键技术、微纳米压印设备与技术等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在微纳光学制造领域内,公司的研发条件、人才储备情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公司的主要核心技术包括数码三维与光变图像的制作方法及激光照排系统、宽幅智能激光SLM光刻系统与应用、卷对卷纳米压印关键技术与应用、亚波长光学制造技术与应用、DMD技术与双通道光变色膜等5项技术,其中亚波长光学制造技术与应用和DMD技术与双通道光变色膜2项技术是分别与苏州大学、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合作研发的,其余3项技术为自主研发。 但《经济参考报》记者深入调研发现,所谓“其余3项核心技术”并不是苏大维格自主研发的。如“数码三维与光变图像的制作方法及激光照排系统”是与苏州大学合作研发的成果。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份《苏州市政府关于颁发2007年度苏州市科学技术奖的决定》(苏府〔2008〕24号)的文件称,“数码三维与光变图像的制作方法及激光照排系统”荣获了2007年度苏州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为苏州苏大维格数码光学有限公司、苏州大学。 “宽幅智能激光SLM光刻系统与应用”也是与苏州大学合作研发的。2008年5月6日颁发的《江苏省政府关于2007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励的决定》(苏政发[2008]43号)显示,“宽幅智能激光SLM光刻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荣获了2007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单位为苏州大学、苏州苏大维格数码光学有限公司。2006年3月27日,苏州大学网站刊发的《苏州大学“宽幅智能激光SLM光刻系统的研制与应用”通过省级鉴定》称,苏州大学陈林森研究员主持的省高技术计划“宽幅智能激光SLM光刻系统的研制与应用”项目于2006年3月24日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和项目验收。 “卷对卷纳米压印关键技术与应用”则是苏大维格与苏州大学等两家单位合作研发的。2010年12月25日,苏大维格在其公司网站上刊发《卷对卷纳米压印关键技术项目通过省级验收》称,与苏州大学、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合作的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卷对卷微纳压印关键技术研发”2010年12月通过省级验收。2012年2月23日颁发的《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显示,“卷对卷微纳压印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了201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完成单位为苏州大学、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 核心技术是衡量一个企业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核心要素,作为一家拟上市公司,苏大维格应向监管机构和投资者交待清楚其5项主要核心技术来源。据知情人士透露,这5项主要核心技术中有4项都是苏州大学参与研发的,其中多项还是第一完成单位,此外苏州大学还参与了“衍射光变图像的高速激光直写方法和系统”等重要技术的研发。 5月31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就主要核心技术来源涉嫌虚假陈述、违规信批的问题给苏大维格发去书面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有任何回复。 6月4日,记者又将有关苏大维格核心技术涉嫌侵占苏州大学科研成果以及苏州大学涉嫌巨额无形资产流失等问题整理成书面采访提纲并发至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宣传科公共邮箱。该部门一位女同志表示,将与苏大维格联系了解情况后再答复。 6月8日,记者再次致电苏州大学,一位自称是宣传科科长的女同志称应该去采访企业,当记者表示“已经采访过企业,我们现在需要了解你们的态度”时,她表示,“我们是宣传部门,又不是校领导,不好对这个事情表态,就这样吧”,便挂断了电话。 针对苏大维格以上问题以及苏州大学巨额无形资产涉嫌流失等问题,本报将继续予以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