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经从原来的资本输入阶段进入大规模的资本输出阶段,而资本输出的形式也需要多样化,从单纯的直接投资逐渐扩展到多种形式的金融资本的输出。”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指导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就拓宽资本项下交易、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金融机构国际化做出了指导意见。这是中央部委就中国对外金融政策又一次重大的政策表态。
拓宽资本项下交易范畴
《通知》指出,适度加快金融市场开放。扩大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境外主体范围,研究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金融组织、境外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将持有的人民币投资到我国金融市场。
“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健全对外债权债务管理。有序扩大证券投资主体范围,提高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通知》称“研究允许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股票、债券、基金等,逐步放宽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有价证券,拓宽境内投资者对外证券投资渠道”。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微博)指出,通过对外国企业放开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形式,将形成我国资本输出的新方向,这有助于逐步提高中国金融市场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我国已经从原来的资本输入阶段进入大规模的资本输出阶段,而资本输出的形式也需要多样化,从单纯的直接投资逐渐扩展到多种形式的金融资本的输出。”梅新育说,“原来金融资本的输出主要通过单一的信贷形式,从目前全世界的金融市场发展来看,越来越多地使用证券化工具,因此国内的资本输出方式也理所当然地应该走到这个方向上来。”
《通知》强调,将进一步研究放宽其他资本项目跨境交易及拓展境内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
今年2月以来,国家外管局加快了QFII的审批进程,同时上调QFII总额到800亿美元,此后不久,央行宣布扩大人民币浮动区间从日波动0.5%上调至1%。此类举措被市场视为资本项目下交易放开正在提速。
此前央行报告也指出,将在未来5~10年内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先开放流入后开放流出,依次审慎开放不动产、股票及债券交易,逐步以价格型管理替代数量型管制。
从跨境结算到储备货币
对于一直强调的人民币国际化思路,《通知》指出要扩大人民币对外使用。积极稳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推进对外贸易、跨境投融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保障跨境人民币结算、清算渠道畅通便利。”《通知》称。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被视为人民币流向世界的第一步,于2009年7月启动时,有365家企业参加首批试点。2010年6月,境内试点地区扩大至20个省市后,试点地区的企业可以以人民币进行进口货物贸易、跨境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结算。去年8月,央行进一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今年3月又将范围扩大到所有进出口企业。
梅新育指出,此前人民币国际化主要集中在经常项目,随着人民币经常项目交易的扩大,必然带来资本项目人民币交易放开的压力,未来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交易将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重点。
央行此前发布报告指出,将在中期(3~5年),放松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管制,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从而有助于进出口贸易发展,也能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下一阶段的方向,《通知》指出将推动境内人民币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与有关国家开展双边本币互换,支持有意愿的经济体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逐步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储备功能。
业界普遍认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将是人民币国际化货币地位实际的体现。
金融机构“走出去”
《通知》指出,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国际化。在商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并购等多种渠道,到境外开展业务,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金融服务支撑。“支持国内大银行在提升对内金融服务水平的基础上,稳妥有序地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全球金融运作能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适时引导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到境外开展国际业务。”
而根据央行此前公布的资本项目放开路线,未来1~3年内将放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资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
对此,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甄峰指出,从历史上来看,大国往往都是通过本国的金融在海外服务本国的实体企业。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够回避一些风险,同时为国际化扩张提供更多便利。
“一些国内企业的海外业务如果依赖外国银行,可能在保密等方面出现隐患,以前也曾出现过类似问题。”甄峰说,“另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光是服务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其本身也需要在国际市场上接受锻炼,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