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莱雅等多品牌被指含重金属
垄断企业绑架国标
2012-05-17   作者:记者 陈时俊 朱琼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号

    金属化妆品勃兴调查

  “重金属”正无处不在:不光存在药品胶囊中,更潜伏在另一项常见的商品护肤品及化妆品类日化商品中。
  短短三个月之内,包括迪奥、欧莱雅等旗下多款彩妆口红被指含重金属铅,国内祛斑产品又在最近被检出违规添加重金属汞,超标甚至达6万倍。
  “汞添加于护肤品中是最为普遍的,相当于行业内企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类似情况主要存在于国内品牌,背后是出于功效的考虑。因为没有成熟的技术来达到其对外宣传的效果,就用违规成分添加来替代。”国内日化专家冯建军指出。
  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志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国家不允许加的总共有800多种,而违规添加手法数以百计,这些情况专业人员都很清楚。除了汞这种重金属,很多企业开始添加氢醌、维甲酸和果酸等违规物质。”

  “加”出来的化妆品

  国内小品牌只能靠承诺超过现有技术所能达到“超级功效”来与国际大厂商竞争
  据此前媒体的报道,一位王姓消费者怀疑其罹患的肾病综合征与产品违规添加汞化合物有关,将其购买的“韦医生大清药王”和“韦医生古韵”两套美白套装化妆品送至山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测,最终的送检结果显示,“蓉贵妃美白祛斑晚霜”产品被检出汞含量64117ppm(毫克/千克),超出国家《化妆品卫生标准》所规定“化妆品中汞含量不得超过1毫克/千克”之限6万多倍。
  记者发现,目前在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的化妆品中,商品信息含有“韦医生”字样的仅有2款产品,并不包含前述曝光的产品。而未获批文的化妆品加上违规添加的重金属,却最终成功进入流通市场。
  2011年末国家食药监部门对美白、祛斑类化妆品抽检结果显示:18项不合格产品中16项为汞超标。而实际上,早在2006年,当时国内知名品牌“白大夫”旗下的产品就曾因重金属被检超标而声名狼藉,企业发展严重受损。时隔六年,日化化妆品中禁用或限用的重金属铅、汞、砷依然屡禁未止。
  杨志刚告诉记者,企业添加这些违规成分更多是出于功效的考虑,而非成本因素,“化妆品、护肤品本身成本并不贵”。相比国际大厂家的重金宣传攻势,国内小品牌没有这个财力,只能靠承诺超过现有技术所能达到“超级功效”来竞争。
  “使用‘氯化氨基汞’这类汞化合物能够提高祛斑美白产品的效果表现,强调皮肤表面的物理变化,这也迎合了很多消费者对于护肤品希望尽快见效的心理。此外,每个护肤品的受众皮肤情况各不同,因此,要达到产品使用后‘千人一面’的快速成功效果,很多厂商也会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冯建军指出,“可以说,市场上众多宣传多少天之内立即变白功效的产品,极可能都是添加了这样的成分。”
  一位国内日化企业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涉及祛斑美白的配方达上百种,在违规的监管上可以说“防不胜防”。“比如氢醌就主要是添加在美白祛斑的产品中,其添加出的效果与汞的化合物差不多,但安全性比汞要略好。毕竟汞是重金属,会导致皮肤发黑。另外还有维甲酸和果酸这类成分的添加,其中果酸主要用于抗衰老产品。”

  外资垄断“阳谋”?

  部分市场垄断企业拼命推动国家标准的制定,以在一定范围内限制某种成分的使用
  上述企业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的一些较成熟的品牌也开始选择不加重金属等违规物质,转而全力打造品牌、投入广告宣传,只有中小品牌依然如此操作。而一些国际大牌之所以没有选择添加,主要是担心重金属添加后引发的天价索赔,因此坚持通过聘请大牌明星代言来宣传,淡化产品实际的功效承诺。
  毕竟,在这一问题上,外资大牌已经“吃过苦头”。
  2006年,宝洁旗下SKII品牌部分化妆品被检出含有重金属铬及钕,一度造成下架处理和引发公众谴责。后虽经企业多番澄清,但销售经过很长时间才“恢复元气”。
  “因为添加重金属等违规成分,一旦遭到处罚的成本非常之高,对成熟品牌的伤害也极为深远。而小品牌也不怕罚,罚多了就重新建立新品牌,因此一直在加这些东西,这就是现状。”该人士坦言。
  更重要的是,虽然化妆品本身成本较低,且价格上升相对较慢,但以达到同等功效为目的,使用重金属的成本明显更低。
  以帮助美白功效的有效添加物成本为例,目前禁用的氯化氨基汞的市场价约为400元/千克,替代物α-熊果苷的价格则在1100元/千克左右。由于成分功效的差别,要达到同等美白功效,合规成分α-熊果苷的投入将高出数倍。
  此外,杨志刚指出,化妆品添加品的去留问题“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背后另有故事。
  根据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化妆品销售总额达到1530亿元,成为全球化妆及护肤品核心市场之一。其中欧莱雅、宝洁、资生堂、LVMH(路威酩轩)等跨国集团占据了利润丰厚的中高端市场,并向二三四线城市下沉。而我国持有效期生产许可证的化妆品企业约3300家,以民营企业为主,除等几家上市公司规模较大外,总体处于势弱的格局。
  杨志刚表示,跨国集团尤其是部分市场垄断企业想要干掉竞争对手,拼命推动国家标准的制定,以在一定范围内限制某种成分的使用。因此,除了对人体有明显伤害的重金属等物质外,一些现被禁用的成分也许并非不能使用。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一些小厂家添加了某些特殊成分的产品取得好的效果,大厂若跟进添加可能承担巨大风险,不添加又在功效上难以与之竞争,就推动了对这个成分的限制。”杨指出,“比如维甲酸和果酸等物质,原则上在医学专业人员指导下是可以加的,效果也不错,但日化厂家私自添加就不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欧莱雅倩碧等产品在加拿大被检出含多种毒物 2012-02-23
· 欧莱雅倩碧等产品在加拿大被检出含多种毒物 2012-02-23
· 欧莱雅88岁女掌门失去百亿欧元 2011-10-19
· 欧莱雅董事长欧文中即将卸任 2011-02-09
· 欧莱雅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申报进行 2009-09-1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