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离职震动基金业。在国外,基金经理被看成“白发行业”,而在国内的公募基金业,有经验和能力的基金经理纷纷离职,缺乏实战经验的“菜鸟”越来越多。中国公募基金为何留不住人才?“经济参考微话题”本周就此发起讨论。博友认为,王亚伟离职折射公募基金行业缺乏激励机制、基金经理缺少话语权等弊端。面对人才流失困境,公募基金制度变革已迫在眉睫。
制度变革迫在眉睫
“基金公司的核心资源是人。”经济学家巴曙松在微博上如是表示。在参与“经济参考微话题”讨论时,巴曙松进一步指出,投资经理的需求日益多元化。 在争夺优秀人才的暗战中,公募基金势穷力竭。在博友看来,一场制度变革已迫在眉睫。 博友“Eat_Life”表示,走了一个人,基金行业并不会伤筋动骨。但是,行业的发展已经亟须制度的变革,公募基金业未来的出路在人,但不在某个人。如何让更多优秀的人留下,同时为更多投资人创造业绩,这些或是未来留给这个行业最迫切的问题。 “有经验的为什么要离职?”博友“报事贴”认为,无非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待遇如何、工作环境、发展前景。 博友“孙川SUN”分析,在王亚伟离去的身影中,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基金业存在着三大弊端:一、基金规模扩张过快,优秀人才严重滞后;二、罕涝保收大锅饭,业绩无法与收入挂钩;三、重大决策大股东说了算,基金经理缺乏话语权。
有效激励机制亟待出台
对于王亚伟离职的种种反思中,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博友关注的焦点。 博友“-思愁之鹿-”认为王亚伟离职的原因可能是“无业绩提成机制,无惩罚机制,一味追求规模,无需对投资人负责”。换言之,缺少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博友“goonchen”也表示,激励机制不一样,面对的客户压力不一样,在一场公募与私募的战争中,其实结局早已注定。另一些持相似观点的博友表示,公募基金在激励机制上明显缺乏灵活性,不够市场化。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建议,公募基金及证券公司应该探索员工持股制度。 “无论我们怎么强调忠诚、职业理想的重要性,报酬永远是优秀的基金经理们选择‘栖息地’的重要考虑因素。”博友“秋儿的记忆”写道,“现在一个普通的小企业都讲究收入跟业绩挂钩,都在做期权奖励这件事,为什么公募基金就迟迟不能为之呢?让基金经理的收入跟公司的得失挂钩,跟基民的得失挂钩,赚钱能力强的人拿的多,不会赚钱的人拿得少,如此才公允。”
寻找风控与自由度的平衡点
或许由于王亚伟在本周召开的媒体恳谈会上提到“投资决策受到掣肘”,“自由度”成为博友议论的热点。 “一般新人需要积累实战经验和经历完整周期的磨炼;成名的江湖侠客,对薪酬和自由的要求也会随着能耐的增长越来越高。”博友“-Alucard-”在评论中写道。一些博友建议提高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自由度,适当放开对其个人投资的束缚力度。 博友“Mio楠”则认为不应该用私募基金的自由度去评价公募基金。他指出,“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投资决策高度自主,他们拿着华尔街大投行、瑞士银行的钱,可以不对后者透露任何细节,甚至对投资方向都避而不谈,公募基金可以这么做吗?基民们能接受吗?” 另一位博友解释称,公募基金主要针对的是非专业投资者,而私募基金则是针对专业投资者的,合同中赋予基金经理的自由度比较大。这样一来,公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制度安排,保障客户得到比较稳定却也相对中庸的业绩回报。而私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赋予基金经理更高的自由度,要么非常优秀,要么非常差。 “公募基金应该做的是,力求在风险控制和运作自主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博友“Mio楠”写道。
敬请关注经济参考报微博,参与微话题讨论,网址如下: weibo.com/jjckb jjckb.t.sohu.com t.qq.com/jjckb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