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下午,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总裁鲁大卫在媒体见面会上就2月4日到8日发生的余氯水混入可乐产品事件向公众道歉。直至此时,自4月16日可口可乐员工爆料引发"含氯门"风波以来,已过去两周多的时间。从拒不承认到微博回应再到公开道歉,短短十余天,可口可乐对外的姿态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但可口可乐仍坚称含氯的产品"安全,可放心饮用",使这次看似正式的致歉同样备受质疑。
  可口可乐公司简介
  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 Company)成立于1892年,总部设在美国乔亚州亚特兰大,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全球48%市场占有率以及全球前三大饮料的二项(可口可乐排名第一,百事可乐第二,低热量可口可乐第三),可口可乐在200个国家拥有160种饮料品牌,包括汽水、运动饮料、乳类饮品、果汁、茶和咖啡,亦是全球最大的果汁饮料经销商(包括Minute Maid品牌),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可口可乐为其取得超过40%的市场占有率,而雪碧(Sprite)则是成长最快的饮料,其它品牌包括伯克(Barq)的root beer(沙士),水果国度(Fruitopia)以及大浪(Surge)。
  可口可乐公司屡陷质量门

网友曝可口可乐果粒橙喝出黑色虫子

长春市民喝可口可乐品牌饮料中毒1死1伤

零度可乐原液防腐剂或超标

   视频:可口可乐(山西)停产整顿
  网友评论

崔永元:可口可乐山西公司称操作失误致含氯水进入饮料,致歉时还强调对人身体无害,这是什么逻辑?无害还致什么歉?

爱里死-伯乐:也提醒广大的食品制造厂商与政府监督部门,攥住你们的权利与责任吧!

大申张峰:迟来的道歉至少比一些本土企业的不认帐要强。

   媒体曝光:山西可口可乐爆混入消毒氯水
可口可乐氯水门变脸背后:人员不稳或削弱公关能力[详细]
可口可乐未回应已喝含氯产品是否赔偿[详细]
山西省质监局:媒体报道属实 可口可乐山西公司停产整改[详细]
"含氯门"证据被删除 网民:"彻底删除"可口可乐[详细]
山西可口可乐承认含氯 事发后曾称是“误传”[详细]
可口可乐含氯门事件追踪:含氯饮料澄而不清[详细]
山西质监对可口可乐展开调查 可口可乐公司否认含氯[详细]
传12万箱含氯可口可乐流入市场 销往偏远地区[详细]
山西可口可乐爆混入消毒氯水 对消化道伤害很大[详细]
 
   公司回应:从否认到承认 从只换不退到同意退货
 可口可乐承认曾阻碍余氯调查 问题饮料可退货
  在“含氯水”事件被曝光半个多月后,可口可乐表态称同意消费者退货。昨日,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总裁鲁大卫在山西工厂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向公众道歉。对于引起争议的“只接受换货,不接受退货”问题,昨日鲁大卫表态称,同意消费者退货。同时,其山西工厂总经理因此事故“换人”。[详细]
可口可乐同意更换涉氯产品 强调更换并非召回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2日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公司决定用最新出厂产品,更换山西厂2月4日到8日期间生产的产品。换回的产品及同批次库存将被销毁。记者随后采访了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向记者发来声明,强调此次是“更换”而非“召回”,并重申其产品安全。[详细]
可口可乐山西公司称操作失误致含氯水进入饮料
  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28日发布声明,确认2月3日在实施节水项目相关管道改造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含微量余氯的生产辅助用水进入到饮料生产用水中。并称该生产辅助用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详细]
可口可乐:员工爆料严重失实信息 或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4月16日,媒体报道称山西可口可乐员工自曝:2012年2月4日-2月8日可口可乐因设备改造、操作失误,余氯流入9批次12万余箱产品中,这些批次产品被当合格品出售,疑似销往偏远山区。当日下午,可口可乐(山西)饮料公司发声明,否认产品含余氯,称是误传,并表示对披露该消息的员工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详细]
 
   相关评论:可口可乐从可乐变可笑
可口可乐“被迫”换货 洋品牌为何恃宠而骄
  要让洋品牌不耍滑头,监管部门就不能手软。不能因为是大企业,是利税大户,就对其违规行为网开一面。“高高拿起,轻轻放下”的做法,损害的是市场公平和消费者权益,同样也损害法规尊严和执法权威。正相反,大品牌、洋品牌一旦出事,波及的人会更多、危害性更大,更应该严厉处罚才对。[详细]
可口可乐的回应可疑可笑
  可口可乐对于“含氯门”应对的失据,不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其他跨国企业也有类似表征,共性就是不把消费者当回事。因此,在对可口可乐表示遗憾的同时,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如果法治体系更健全,如果消费者主权更强大,这些傲慢的不把我们当回事的企业,其行为模式就会改变,其头颅就会低下来? [详细]
可口可乐的致歉无异于掩耳盗铃
  若要钟不响,除非己莫为。声音既出,哪怕自己戴着“隔音耳机”,事实就在那里,不容改变。不及时处理问题,向消费者真诚致歉,企图耍小手段改变客观存在的事实,要么是狂傲的视消费者于无物,要么是可笑的自作聪明。众人已通过钟声看到可口可乐的恶行,若一味自顾自的前行,结局便不是贻笑大方那么简单。 [详细]
可口可乐不服软的底气何来
  到底是中国标准太低,还是跨国公司们搞双重标准?很多人呼吁“不要双重标准”。问题是,商人的本性便是逐利,只要不触犯法律底线,任何的道德大棒和公众呼吁都是隔靴搔痒。因而,与其指责“双重标准”,不如多点耐心正视自身的“低标准”。须知,在低标准、宽监管、松处理的诱惑面前,跨国品牌自然难以保持危言正色;倘若一味指责“双重标准”而不承认“低标准”,可口可乐们恐会将错误坚持到底。[详细]
 
天天3.15 经济参考网综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刘砚青 美编:吴雪梅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