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称王亚伟或单飞香港设立私募基金投资A股
2012-05-05   作者:赵娟 李保华 申兴  来源:经济观察报
 

    1963年生人的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在“知天命”之年,事业面临重大转折。继他多年搭档——华夏基金副总经理、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辞职已成定局后,范勇宏选择与王亚伟共进退。
  多位接近范勇宏的人士向本报透露,5月下旬,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挂牌,原证监会基金部主任孙杰出任会长,范勇宏料出任专职副会长。而王亚伟很可能单飞香港,设立私募基金投资A股。
  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不仅让基金业强势崛起、睥睨群雄,更诞生了数位“股神”级的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就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他的离开,不仅可能终结华夏基金行业第一的“神话”,也可能带动全行业的一次转身。
  如一位看淡风起云落的老基金经理所言,这个行业应该多点平常心态,华夏“神话”结束,但也是新起点。

  进入“中信时代”

  就在被爆范、王二人将同时辞职后,华夏基金另一位副总经理张后奇5月2日在微博上公开作诗,言辞甚是悲愤。他写道:“游学九十天,公司剧变。十年华夏人,一世鬼神泣。日月鉴天地,天理谁敢欺?我欲问良知,公道谁裁理?千万人垂注,人寡不稀奇!?何须修来世?因果律未迟。”业内哗然。
  去年底,华夏基金持续5年的股权转让终落定,但本报曾报道,其管理层与大股东中信证券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公开的话题。
  从最初与原中信基金合并时是否接收其管理层的人事权之争,到股权转让中对可能涉及股权激励的控制权之争,再到被爆以壳公司成立华夏基金核心管理层控股的销售子公司“华夏人”以自图股权激励,以范勇宏为代表的华夏管理层与大股东中信证券的矛盾重重,后者步步为营,前者却节节退败。
  2007年至今,在公募基金业中华夏基金规模居前,一直稳坐第一把交椅,范勇宏和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都被看做领军型人物。
  但在一些资深业内人士看来,他们的离职也并不意外,而二人在业内的地位本就具有特殊性,尤其是范勇宏的行事风格也并不是所有同行都能认可的。从范勇宏从未出席过中信证券年会可以看出,即使股东们的要求再苛刻,业内也并没有第二家基金公司的管理层会如华夏基金这般强硬。
  一位了解华夏基金的业内人士还透露出范勇宏的另一层不快,在这些高管眼中,除了薪资,级别也很重要。
  其实,去年早有说法华夏基金曾有意跳过中信证券,直接归属中信集团成为其一级子公司,最终也未能如愿。
  范勇宏有意进入证监会的传闻这几年也已经风传数次。不过,此次范勇宏出任基金协会副会长这一“闲职”,更被认为是他和王亚伟离职后的一次过渡。而对于王亚伟未来的去处,外界有更多的版本演绎,本报记者了解到,其单飞香港的可能性更大。数位知情人士曾对记者透露,2011年,范、王曾从美国引资欲成立私募基金,当时传闻其计划的资金起点即100亿元人民币。
  记者了解到,除了范、王,华夏基金内部很有可能还将有核心人员离职。伴随着这些“旧臣”的离开,华夏基金将正式进入“中信时代”。

  星光不再璀璨

  在王亚伟离职消息确认后,五一期间就有东方基金等四家基金公司公布高管离职信息,记者了解到,博时基金副总经理杨锐也将离职转投老东家肖风,另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也有去意。“王亚伟都走了。”近期的行业饭局上大家都绕不开这个话题,进而谈到自己的选择。基金行业许多人看似都心猿意马了。
  在上一轮熊市中,许多基金公司以营销为出发点,将旗下管理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包装到前台,讲演投资策略,或宣传投资理念,久而久之,投资者开始注意到基金经理中的这么一类人——明星基金经理。
  在华夏基金内部人士看来,范勇宏不仅是一位管理者,也是一名品牌大师。2005年前,华夏基金十分重视市场,范勇宏并没有如许多基金公司那样抱紧一家大银行,而是在业内较早地实施四大银行全渠道策略。2006年,华夏基金提出的口号是“王者归来”,2007年是“最赚钱的基金经理”,2008年是“最抗跌基金经理”。
  虽然2006年以后,华夏基金内部正式提出以业绩为导向,基金经理不再出面配合任何销售路演,只需专心做投资,但王亚伟的明星光环早已打造成功。
  2005年底管理华夏大盘精选之前,王亚伟曾管理的华夏成长业绩并不好,当年社保基金在国内唯一一次因业绩不好淘汰的投资组合即是2005年前王亚伟管理的组合。而在出国进修一段时间后,王亚伟掌舵华夏大盘精选,并从此一骑绝尘。后来,社保基金也因此倍感遗憾,此后从未再因短期业绩不佳而淘汰过任何组合。
  后来,华夏大盘精选业绩几乎年年排在同类前十名之列,更是多个年度公募冠军。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过去三年收益64.65%,排名同类第一。
  但另一方面,王亚伟的投资风格一直广受争议。本报曾报道,证监会曾专门调集王亚伟的交易明细验明正身,结论不了了之。有业内人士认为,王亚伟投资组合配置有其过人之处,业内无人能出其右,但亦有不少同行对其充满质疑,至少他的模式不可复制。
  不论争议如何,在国内华夏大盘精选一直是特例:规模仅几十亿,从不打开申购,常得业绩冠军,大量机构投资者投资其中,但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却不能投资。如果是一个投资天才,那么王亚伟更像是被“困”其中。
  与其说王亚伟的离开是因为公募行业留不住人才,不如说是公募界已经过了“造星”时代。
  在王亚伟之前,大多数基金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已然走得差不多。从业经历超过10年,目前还管理着基金的基金经理全行业只剩下林彤彤和尚志民两人。在这个资产管理行业人才稀缺的年代,稍有些名气的基金经理就难免“恃才”,再加上公募基金的严格监管,出走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无奈地说:“这些年我们眼见着自己宣传出来的基金经理成了明星,又成了私募。”
  其实,除了股权激励等制度问题,行业的浮躁心态更是另一大原因。
  上海一位基金公司60后的高管曾对记者直言:“我很不明白,80后的刚成长起来的基金经理拿着200多万的年薪却天天哭穷,抱怨说工资低买不起房子。我已经很知足,可为何这些年轻人如此不满足!”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等规模的基金公司总经理一般年薪在300万到500万元,大型基金公司在1000万元以上,王亚伟年薪过千万也已流传多年。华夏基金一直是业内收入最高的公司,基金经理月薪过10万在数年前就已经实现。而在国外,共同基金经理本是一个平凡的职业。
  一位历任过基金公司总经理和董事长的人士称,其实基金行业相对其他行业,客观地说,对个人的回报还是很不错的,金融行业中的许多人没有制造业中相同层次的人素质高,但回报已是他们的好几倍甚至上十倍,导致基金行业员工总想不断获取更高额报酬的原因是因为这个行业总是充满了一夜暴富的神话,而且处于快速成长期,例如私募基金,机会多,而且起点低,自然容易萌生单干的想法。
  “中国公募基金用10年的时间走完了全世界100年的路,基金经理就是工程师,而且是盖经济适用房的工程师,不应被神化,也不要被妖魔化。”上述上海基金公司的高管称。

  回归本源

  在国内基金业,其实浮躁的不仅是那些明星基金经理们,一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也曾对记者抱怨,“股东给我们提出的两年一考核,也就是董事会给总经理的考核期限是两年,但实际上至少三年更合理,这些外部压力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最近几年基金公司的利润已经大不如前。WIND统计,截至5月2日,已披露数据的55家基金公司2011年净利润总额为76.08亿元,平均净利润仅为1.38亿元,其中,14家公司亏损,38家公司净利润下滑。公募基金总资产规模从2007年高位的3.3万亿元缩水到如今的2.2万亿元,缩水整整30%。
  而2011年华夏基金净利润同比下降33.7%,也因此新进入的5家股东要求公司降薪。
  早年间,仅1亿元注册资本金入股便可一本万利的时代对于公募基金业早已过去,如今的行业现实是,大公司利润缩水,多数新公司、小公司赔本运营。一家今年新成立的基金公司股东在做过行业调研后决定,可以接受5年内公司不盈利。
  诚然,公募基金行业还存在产品同质化、投资理念偏差、盈利模式趋同等许多问题,其实即将出台的新的《基金法》已经在制度上做出了松绑。
  今年4月中旬,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主任朱少平透露,修法中会涉及股权激励,即当基金收益达到某个特定值时给予一定股份奖励;另外基金管理公司的模式如果采用有限合伙制,合伙人也可以以劳务出资承担无限责任。
  原基金部副主任洪磊曾表示,可在新设立的基金公司让专业人士持股或控股,他认为,目前行业存在各种问题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建立有效平衡基金持有人、股东、专业管理人士三者利益的公司治理机制等,这才是焕发基金行业活力的重要基础。
  “一两个人走不是什么大事。基金业的今天是资本市场发展和制度的推动换来的,每个行业都有周期,制度才是比人更重要的生产力,加强监管、放松管制贵在行动。”一家基金公司高管称。
  一个时代的终结,这句话不仅作用于华夏基金。中国基金业已经过了浮躁的、粗放式发展的跑马圈地的时代。“华夏的变故或是一个契机,这个行业多点平常心,或许可以更加轻装上阵。”一位资深基金经理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一言难尽王亚伟 2012-05-04
· [投资论语]王亚伟走了,你还相信基金吗? 2012-05-04
· 王亚伟走了,你还相信基金吗? 2012-05-04
· 华夏双雄范勇宏王亚伟辞职 2012-05-02
· 王亚伟辞职证实 基民赎回意愿强 2012-05-0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