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五一”小长假的临近,旅游市场也迎来上半年的出游高峰。近日不少知名景区纷纷提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国家发改委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自2008年景区大规模价格调整后,今年恰逢“3年解禁年”。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的门票涨价。
“跟风”还是“淡定”?
“年年有对景区涨价的议论,但都没挡住涨价的脚步,最近景区门票又涨了。”家住河南的张彦彦女士刚从无锡旅游回来,动辄一两百元的景区门票让她直呼“玩不起”。 据了解,国内景区门票普遍偏贵。湖南张家界景区门票已近法国卢浮宫的3倍,西藏雅鲁藏布江票价是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的6倍。但票价依旧在上涨。 据已公布的调价信息显示,从今年4月至7月,河北省赵云庙景区、赵州桥、隆兴寺及福建省鸳鸯溪、宁德白水洋等景区票价都要上涨20%以上。河南云台山景区门票在5月15日后也将从原价180元调整为210元。 面对景区涨价潮,国民纷纷表示无奈。有网友感叹:“满目山河空念远,只因门票在眼前!” 在国内此起彼伏的“跟风”涨价下,有不少省市景区却表示不会靠门票涨价谋利。 5A景区洛阳龙门石窟依旧保持120元的票价,“五一”假期还特推出夜游龙门活动。作为旅游热点的海南各大景区,同样选择保持“淡定”,同时纷纷推出多样特色活动,提供特色旅游产品优惠,以此吸引游客,迎接客流小高峰。
背后观念是主因
业内人士指出,景区门票攀升的背后更多的是景区根深蒂固的“门票经济”观念。 国际旅游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指出,目前我国多数地区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以门票收入作为主要支柱,提高票价成为不少景区增收的首选途径。 “国内景区尤其是自然风景区的发展,或多或少存在着‘圈地坐等买路钱’的现象。”资深旅游策划人劳毅波认为,由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受限,经营者们硬件上不敢扩建,软件上也没有好的思路,这种情况下,单一门票成为创收最便捷的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教授指出,票价过高会导致客源流失,最终使景区失去竞争力和吸引力,“这种行为将危害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建立良性模式
在吴必虎看来,涨价限制了更多低收入群体进入景区。“高价门票实质上是通过价格对游客进行了不合理的筛选,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很大负面作用,长此以往会形成文化传播的恶性循环。” 他认为,要提高收益,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实现“门票经济”向“旅游经济”的转变。 对此,国内已有一些成功范例,如上海新天地和杭州西湖景区模式。“这些模式成功的核心是不以门票为主要利润来源,而依靠环境、文化的引导来带动周边相关餐饮、零售、纪念品等多种业态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整体效果证明,这远比单纯靠门票收入赚钱聪明很多。”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楼嘉军说。 另外,吴必虎认为应当实行合理的定价制度,即公共产品不收费、经营性产品可收费的分层收费方式。“很多风景旅游区是公共产品,同时也是教育资源,对这样的景区要抑制涨价,条件适宜时应免费开放。全民族素质的提升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