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16 作者:肖波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认为,山西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水资源严重缺乏。目前,山西每年地下水的超采量(开采量减去可开采量所得值)为5亿立方米。过度开采岩溶地下水,改变了其天然径流状态,最终导致诸多岩溶水源衰减、干涸,以及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该省19个岩溶大泉现在有3个(分别是晋祠泉、兰村泉和古堆泉)已完全断流。岩溶泉一旦遭过度开采而枯竭,地表水很难补充。 袁道先说,2010年发生在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特大干旱,基本上分布在喀斯特岩溶区,在旱季降水和地表水储蓄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岩溶地下水几乎成为山区居民生活、生产的唯一来源。岩溶地下水水质好,只能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优质优用,用作饮用水源。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这部分岩溶地下水资源应该作为长期战略资源进行储备,只能在应急状态下用或在暂未解决饮用水源的情况下,临时作为饮用水源开发利用,而不能用于其他方面,尤其要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 袁道先表示,没有经过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就将赤泥堆场建在岩溶地区天然的岩溶洼地或漏斗内,存在极大的风险。这些区域为岩溶地下水补给区,以垂直岩溶形态为主,常分布有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岩溶地貌,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兴建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场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厂方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即可兴建。但随着尾矿的逐渐堆高,压力的增大,很可能发生岩溶塌陷,使大量废碱液不断渗入地下,再经过复杂的径流途径向排泄区运动,最终污染岩溶地下水,严重威胁下游水源地的供水安全。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